防溺水安全教育心得体会

2022-11-06 02:32: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防溺水安全教育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溺水,心得体会,安全,教育
防溺水安全教育心得体会



在我国每年约有5.9万人死于溺水,其中未成年人占了大多数。当溺水发生时,溺水者2分钟后便会失去意识;46分钟后身体便遭受不可逆反的伤害。

每年夏天,青少年溺水事故时有发生,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珍惜生命,远离溺水侵害教育刻不容缓。那么,溺水事件发生的一般规律是什么?遇到溺水时间应该怎么办?如何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通过防溺水安全教育课,我进行了如下总结

一、溺水事件发生的一般规律 (一)、溺水事件发生的特点

1、多发时段:夏天是溺水高发月份,占全年的55%。多发生在周末,节假日或放学后;多发生在学生自行结伴游玩的过程中。

2、多发地点:多发生在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多发生在无人看管的江河、池塘等野外水域。

3、多发人群:多发生在中小学生中,男生居多。 (二)、溺水事件发生的原因

1、不小心落入水中;水中滑倒无法站立或水中嬉戏难以自控;突然呛水,不会调整;浮具受损沉入水中。

2、不会游泳;游泳时间过长,或水中逞强,过度疲劳;在水中突发病尤其心脏病;盲目游入深水区,遇上漩;游泳技术没掌握,碰到意外,惊慌失措;入水方法不当,撞到硬物而意外受伤;准备不充分,急于下水;水温过低,产生抽筋现象;冒险潜水(由于憋气事件过长,造成心肌缺血或中枢神经系统骤停等)

3、游泳场所有激流、漩涡、乱石、暗流、暗礁等。

4、被溺水者紧抱不放的其他游泳者;在没能力救助情况下去进行施救,本以为能够将同伴救上来,没想到的是,自己也被水淹没。

5、除了施救导致溺水身亡之外,因物品掉在水里前去打捞,也是导致溺水身亡的重要原因。

(三)、溺水后症状及致死原因

症状:溺水者面部青紫、肿胀、双眼充血,口腔、鼻孔和气管充满血性泡沫。肢体冰冷,脉细弱,甚至抽搐或呼吸心跳停止。

溺水致死原因:主要是气管内吸入大量水阻碍呼吸,或因喉头强烈痉挛,引起呼吸道关闭、窒息死亡。

二、溺水事件的救援 (一)、溺水的自救方法

不会游泳者的自救。落水后不要心慌意乱,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冷静地采取头顶向后,口向上方,将口鼻露出水面。呼吸要浅,吸气宜深,努力确保呼吸畅通。尽可能使身体浮于水面,以等待他人抢救。不要将手上举或拼命挣扎,因为这样反而容易使人下沉。

会游泳者的自救。会游泳者一般是因小腿腓肠肌痉挛,也就是俗话说的抽筋而



1


致溺水。只要解决抽筋就行了:应平心静气,深吸一口气,把脸浸入水中,将痉挛(抽筋)下肢的拇指用力向前上方拉,使拇指跷起来,持续用力,直到剧痛消失,抽筋自然也就停止。一次发作之后,同一部位可能再次抽筋,所以对疼痛处要充分按摩和慢慢向岸上游,上岸后最好再按摩和热敷患处。如果手腕肌肉抽筋,自己可将手指上下屈伸,并采取仰面位,用两脚游泳。为了预防抽筋,游泳前一定要做好暖身运动,先在四肢撩些水,不要立刻跳入水中。

(二)、如何抢救溺水者

看到有人溺水时我们该怎么办?必须指出的是:发现溺水事件,第一时间大声呼救以及拨打110120。没有绝对把握,不要轻易下水冒险救人,以免造成更大恶果!将溺水者救上岸之后,非医学专业人员应该如何抢救溺水者呢?

1.先判断其生命体征,抢救者应大声呼叫以及拍打溺水者,观察溺水者有无回应,若无回应,说明其处于昏迷状态(无意识)再观察胸廓起伏(是否有自主呼吸)若都无,就应该用手触摸溺水者颈动脉(触摸是否有搏动,触摸5-7秒,若无搏动,判断心跳消失),这是几个基本判断溺水者有没有正常生命体征的方法。

2.若溺水者有呼吸、有脉搏、有心跳,但叫不醒,应清除溺水者口腔内及鼻道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再将溺水者侧卧,等待救援。

3.若溺水者昏迷,喊不应,又无呼吸,但有脉搏心跳,同上,需要清除口鼻异物,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试图恢复溺水者的自主呼吸。等待救援。

4.若溺水者生命体征全部消失,需要立即清除口鼻异物,开放气道,先人工呼吸,再进行胸外按压(按压方式,两手放置在溺水者胸骨下2/3的位置,按压深度125px需要有节律的按压,每分钟按压100-120次,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30:2

需要注意的是,若遇到的溺水者,已经处于最危险的情况,必须要进行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心肺复苏需要进行5个轮回,之后再重新判断溺水者生命体征。在整个过程中,注意保护溺水者脊柱及颈椎。等待救援。若溺水者在这个过程中苏醒,仍然需要入院检查,不可大意。

三、溺水事件的预防,要做到“七不三要”

保证安全,首先要从预防开始。我们自己的安全自己要做主,自己的身体自己要爱护,要做到“七不三要”。

珍爱生命 远离溺水。坚决做到防溺水“七不”: 一不私自下水游泳;

二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

三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四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五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六不私自到江河、湖泊、水库、堰塘、水井边玩耍; 七不擅自下水施救。

坚持做到防溺水“三要”: 一要在家长或长辈带领下游泳;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JR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