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欢迎阅读!
![新中国,教案,初期,政治,建设](/static/wddqxz/img/rand/big_16.jpg)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历程和争取祖国统一的基本战略与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石。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政治建设从起步、发展、遭受重大挫折,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和健全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中国政治建设取得初步发展;二、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政治建设被严重破坏,政治建设的历程完全中断;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政治改革和建设逐步进入制度化、程序化的发展轨道,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与政治建设发展的同时,中国政府在完成统一大业的历程中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一节新中国早期政治建设教案 课标要求:
本文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事实,阐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了解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 . 记忆: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成立典礼;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原则;五个民族自治区。
②、理解: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选取优秀影片片段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各类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中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政策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
重点: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地区
自治制度。
难点: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性质,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教学时间:2小时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回忆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中共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引出问题:中共即将筹建的新中国会采取何种政权组织形式呢?从而导入课题“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2) 对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内容,如有可能,可以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活动的直观性:① 播放《渡江之战》部分片段,让学生回忆南京国民政府垮台、全国人民解放战争基本胜利等历史事实,顺利过渡到七届二中全会召开;② 适当补充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文章的相关内容,简要介绍新中国的性质、新政权中各阶级的地位、内政外交的基本政策,并邀请学生讨论这篇文章的意义。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也可以作为教材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总结和评论,培养学生学习史料的能力;③ 播放开国典礼的视频或电影片段,让学生在“再现”历史的体验中增强爱国情怀。
(3)、对于“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一目教学,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 适当补充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关史料,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铺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民主政治作为上层建筑,必须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也就是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
②、结合课文材料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条款并依据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增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就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找出其所体现出的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引导学生就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谈谈其颁布的重大现实意义;引导学生谈谈一届人大的召开在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4) 关于“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教学,请给出几个典型的例子,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然后播放《冰山上的游客》、《伽达默林》、《红河谷》等电影片段。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内容,得出伟大祖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论。如果可能的话,你可以请班上的少数民族学生谈谈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如中国的民族政策、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视、民族特色经济的发展等,以增进对该制度的实际理解。
请学生走访少数民族地区、或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关信息,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介绍,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在解放前后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深刻感受。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J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