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让孩子体验分享的快乐》,欢迎阅读!

让孩子体验分享的快乐
品德教育就是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使其逐步转化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以适应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幼儿时期是性格,人格开始形成的基础阶段,他们可塑性大,比较容易接受各种思想、言行、举止的影响。分享是一种行为,是受道德观念支配的行为。要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就必须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人在十岁以前大脑的可塑性最强,具有明显的“首时”效应。在这一阶段对幼儿实施良好的道德教育,对培养其具有完美的人格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我们从德育层面上理解对幼儿实施分享教育对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所在。
标签:品德教育;霸道;体验;分享
新世纪,越来越多的家长对下一代的教育由偏向智能转向品德素质的培养,品德教育就是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使其逐步转化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以适应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幼儿时期是性格,人格开始形成的基础阶段,他们可塑性大,比较容易接受各种思想、言行、举止的影响。在幼儿园的这—时期对幼儿施以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激发幼儿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幼儿形成正确思想情感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关键,并为形成、发展、巩固幼儿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所以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而且要时时处处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有位优秀的儿童教育家说过:“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时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越早越好。”随着时代的跟新,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都基本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家庭里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是每个家人心中的宝,家里人宠着,惯着,导致现在的孩子普遍都养成自私自利的行为习惯。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有利其建全人格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的要求。教师们始终将分享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去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
1 分享是与别人共同享用,不为个体所独自占有
在现实生活中,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个体实际上都在为别人劳动,而每个社会成员又无时无刻不在分享别人的劳动成果。“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就是分享的真正内涵。因吃,懂得分享,乐于分享,这时一个人人格构成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分享是一种行为,是受道德观念支配的行为。要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就必须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人在十岁以前大脑的可塑性最强,具有明显的“首时”效应。在这一阶段对幼儿实施良好的道德教育,对培养其具有完美的人格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我们从德育层面上理解对幼儿实施分享教育对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所在。
2 了解孩子的个性,才能更好的引导他们分享
孩子的父母和老师是他们模仿的重要对象。我们的日常行为,言行举止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说,教师与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行为,抓住一切有利机会作好良好榜样,在园时,教师可利用玩玩具、分发物品等的时候,有意识的将它们以分享的形式进行。在幼儿园里,汇聚着不同类型及具有个性差异的幼儿。有的幼儿内向、胆小,不敢主动去接触新鲜的事物;有的幼儿外向,家庭条件优越,爱向小朋友炫耀;有的幼儿调皮捣蛋,欺负弱小;还有些小朋友霸道,喜欢和小朋友争抢东西。因为有着不同的个性,所以幼儿在道德观念上会出现差异,而在分享这个行为上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内向胆小的幼儿不敢去主动接受分享,也不会主动去实施分享;家庭条件优越,调皮捣蛋,霸道的孩子存有独占的心理。不易与人分享。针对这个个性迥异的小群体,我们要遵守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由教师对不同类型的孩子实行不同的引导,让孩子在共同活动中体验到分享的快乐。如对内向、胆小的幼儿,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走到集体中去,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分子,不应该将自己封闭、孤立起来,使其首先学会接受分享,然后再主动去实施分享。对于家庭条件优越,爱炫耀的幼儿,要承认他们的优势,引导他们将条件优势化为与他们分享的资源,让他们在帮助别人中寻求到快乐与启迪。而针对调皮捣蛋、霸道的幼儿,要不厌其烦地进行启发诱导,让他不断地在生活中体验分享的快乐,使其“攻击性破坏行为”逐渐转化为一种对集体有益的行为。如以上四种幼儿如果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能够学会知道分享是一种快乐,使其乐于分享,对其健康人格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 让孩子懂得分享
分享与谦让在游戏中能否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因为分享不仅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物质的分享可以亲眼看到,精神的分享虽看不到,却可体会到,两者是一种巧妙的融合。我们班的陈丽好天性胆小,不敢与别人交流,玩耍,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有什么活动她都不愿意参加,于是我就有意识地让她去感觉与别人一同分享的快乐,她生日的时候,我动员全班小朋友给她开个生日会,在生日那天,她收到了小朋友们的许多的祝福,和礼物,并且由她亲自为小朋友分了生日蛋糕,就是这样,丽好从欢乐的气氛中体验到了接受别人分享后主动实施分享的快乐 ,自从那次以后,丽好愿意同小朋友们一起活动,一起游戏了,早上来也会主动和我们打招呼,性格也比以前更加开朗了,因为她从分享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幸福,快乐。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班的一个小女孩颖颖,聪明可爱,能说会道,在家不但逗得爷爷奶奶高兴,在幼儿园惹得老师喜爱,虽说因为他们的机灵大家都喜欢她,但是她有个坏毛病,很霸道。可能因为在家里有爷爷、奶奶的娇惯,在幼儿园有老师的宠爱,滋长了她调皮的毛病和独占的心理,有东西不但不愿与别人分享还时常捣乱,为了让她改掉这个霸道的毛病,我很费了一番周折。最后还是利用分享的教育启发了她。有一天,有个小朋友给班里带了一个漂亮的洋娃娃,说好了放在娃娃家让小朋友一起玩的,可是占有欲极强的她硬要自己抱着玩,于是班上的小朋友们都不再理她,这时候,我抓住机会,让她把洋娃娃抱给其他
的小朋友玩,让抱到洋娃娃的孩子亲她一下。快离园的时候,她高兴地告诉我:“我把洋娃娃给小朋友玩,小朋友都亲了我。”我问她:“你感到高兴吗?”她自豪地说:“高兴!”我适时地告诉她:“这就是与别人一同分享的快乐。”从此,她有什么东西都不在独自一个人享用了,虽然有时会有些不情愿,但在分享后得到的快乐又促使她下次还乐意与别人分享。
如今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有好吃的总让孩子一个人吃个够,有好玩的也是让他独自一个人玩,他有什么要求也都无条件的满足,时间长了,养成了独占的心理,有了好吃的、好玩的,什么都还要挑最好的,很少想到别人。况且又有大人惯着,认为孩子年龄小,立规矩早,对于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只有自己能做到,都会尽量满足,家长明知道孩子有些要求不合理,也不愿意说个“不”字。孰不知,家长的迁就会使孩子养成不良的性格,造成了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霸道的缺点。为此作为我家长的我们,应该对孩子进行教育诱导,教育孩子学会关心他们的需要,理解他们的愿望、行为,决不能只考虑自己,让孩子懂得独自享受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只有自己的快乐也给别人带来欢乐,才是真正的幸福,让他在家庭生活中真正体会分享的快乐。如我6岁的侄子路路有时吃东西也有独占的心理。又一次,吃饭的时候桌子上有一道他最喜欢吃的菜,他抢着把才放到自己面前,然后把菜一勺一勺都夹到自己的碗里想吃个够,尽管他吃不完,我马上制止了他,把菜放在中间,对他说:“你一个人吃只有你自己快乐,但如果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舅舅舅妈也都有一份,那大家都能分享快乐,你认为哪一种好呢?”路路马上爽快地说:“好,我来分,每人一份。”我们也不推让,高兴地分享着。经过几次这样的引导,路路渐渐地养成了与人分享的好习惯,懂得了分享是一种快乐,每次有什么好吃的都会想到身边的人。
综上所述,从幼儿的品德形成看,要经历从认知、情感到行为习惯养成这样一个过程。而幼儿的认知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需要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认识。我们要让幼儿在集体中学会分享,让他们认识到分享首先是一种奉献,人人都在别人的奉献中得到乐趣,同样自己也在无私的奉献中得到精神的升华。引导幼儿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乐于与别人共享美好,真正感受到助人为乐地乐趣。认识到给别人带来快乐,为他人、为集体创造欢乐,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快乐,使他的人格完美,使我们的分享教育起到应有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F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