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生环境意识文献综述》,欢迎阅读!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大学生环境意识文献综述
近年来,环境意识在我国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环境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产生的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自觉性(王媛,2008;龚慕霞,2011)。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包括认识意识和参与意识(王民,2000)。大学生是未来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尤为重要(谭丽荣,2006)。为了改善大学校园的环境,使我们能有一个干净的学习场所,需要对大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行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鉴于此,我们要对以往的研究者对大学生环境意识的现状、原因以及对策进行总结,归纳。
一、我国大学生环境意识的现状。
在大部分文献中都表示我国大学生绝大多数能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践行,环境意识总体上较强。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经总结大致为以下三个方面。
1、环境知识的欠缺。 多数大学生对“‘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等名词仅仅是“听说过,但不怎么了解”。对于我国颁布的环保与节能方面的法律也是知之甚少。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也不容乐观(王磊,2009;王敏达,2010)。
2、环境保护行为滞后。
在前面已经提到,环境意识包括认识意识和参与意识,能认识到要保护环境并不代表能实际做到。即“知”和“行”的不统一。“知”是指对环境问题的认知,“行”是指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行为取向(陶文媂,2004;)。我国大学生对于校园环境问题的敏感程度比较高,关心程度高,参与性强,对环境现状具有一定分析、判断能力(宋跃华,2007);但从行为倾向方面来看,当保护环境和个人短期利益发生矛盾时,有大约30%左右的学生能比较坚定地主动选择以保护环境目标为至上的行为,另有大约60%左右的学生选择时表现出犹豫或被动接受的态度,只有不到10%的学生在选择行为时,仅仅考虑了短期个人的利益(张勇,2013)。这种结果显示,环境意识在“行”的方面,明显滞后于“知”的方面(王媛,2008;)。
3、环境保护倡导意识薄弱。
大学生在倡导他人实施环境保护行为或开展环境保护活动方面意识薄弱。当看到有人丢弃垃圾时,很少有人会上前阻止并纠正其行为。同样很少有人向他人宣传环保知识。
二、造成该现状的原因。
面对这种环境意识的现状,一些研究者探讨了其背后的原因,包括学校教育、社会风气、学生本身的心理等因素。 1、环境教育滞后性。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主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相对稳定的内容,注重对大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忽视将实实在在的环境教育纳入到德育体系中来,环境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教育催生理念,理念指导行动;缺少环境教育便难以传输环境保护理念,进而难以产生环境保护行为。
2、功利主义流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所造成的社会分层化、价值多元化使得功利主义在社会中得以滋生,并影响到大学校园。部分大学生把环境保护行动当作一种“工具”,一种获取其他利益的“资源”,存在“交易”心理,而不是看重环境保护行动本身的意义及其自身价值,推崇实用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功利主义作为一种效用哲学,其在高校的传播强化了大学生的利己主义价值取向,导致了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
源-于-网-络-收-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3、心理情境从众性。
大部分的大学生对环境保护方面的不良行为存在“随大流”心理。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环境观还未完全形成,极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产生从众心理,尤其是同宿舍、同班级或“老乡会”等小群体的影响。一旦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且理念相似的小群体形成群体规范,“便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并不断内化为人的心理尺度,成为对各种言行的判断标准”,这种无形的力量会对群体内的人和群体周围的人产生巨大心理影响,形成心理上的情境效应,使每一个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持着与大多数人的一致性, 而这又进一步强化了其在环境方面的不良从众行为。
4、环保路径依赖性。
大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路径依赖心理, 不能完全认识到自身对环境保护的重大作用, 或者认识到但缺乏实际行动性, 借希望于他机构或他人实施环境保护行为。学生们对环境保护更多的是停留在认知阶段,在行动上并没有养成环境保护习惯和遏制非环境保护行为的主动性,缺乏相应的自身规范,知行关系方面也缺乏统一性,没有呈现出正相关状态。
三、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对策
针对不同的原因和问题,各研究者们提出了各自的解决对策或建议,总的来说是以教育为主,实践为辅。
1、加强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
高校环境教育需大力加强相关课程建设,开设环境伦理学、环境法学、环境心理学、环境社会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政治学、环境史等基础课程,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王媛,2008;王建旭,2011;张勇,2013)。
2、加强环境保护宣传。
针对目前大学生对环境知识的知晓程度较低、局限性和不均衡性、以及行动滞后的特点(龚慕霞,2011), 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应扩大知识面, 加大宣传的力度和广度; 宣传工作要多渠道进行, 不仅要利用传统的宣传媒体, 也要充分利用新兴的传播媒体, 如电视、互联网等; 宣传方式要多样化, 多一些公众易于、乐于接受的方式(陶文媂,2004;肖英,2010;余明,2010)。
3、发挥实践教育、自我教育在大学生环境意识提高方面的积极作用。
就实践教育方面来看,高校环境教育要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鼓励大学生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实施环境保护行为,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全面把握环境教育的精神实质,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就自我教育方面来看,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具有主体性,因而在课堂教育外,高校还需在环境价值观的引导下,倡导大学生进行环境方面的自我教育,助推环境教育由他律向自律的发展(朱义年,2003;王建旭,2011)。
环境教育是关系到持续发展的一项百年大计, 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们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 而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 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 在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中, 应重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使环境意识转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
源-于-网-络-收-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Ea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