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商品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 》,欢迎阅读!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商品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
作者:徐 倩 林秀娟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第24期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商品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
徐 倩1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
林秀娟2 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当前,高校倾向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对该类人才的培养方法必须具备实践性。教学方法改革一直热点。对于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来说,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辅之以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本文通过对贵州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文化商品学》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特点有针对性对该门课程教学提出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商品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36-0-01
21世纪,文化产业巨大的经济潜力已被众多国家所认同,作为一种发展速度很快新兴的经济形态,其具备巨大的影响力。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文化产业不仅肩负着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更承载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丰富的文化资源及完善的政策使得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快于其他产业,但发展方式上主要还是依靠文化产品的低端生产、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粗放式发展[1]。当前贵州省正处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工业化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和发展。基于此,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是高校当前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很多高校为了适应新产业发展、学科综合和市场急需的要求,主动新增或调整专业结构,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符合市场需求[2]。贵州师范大学于2012年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其目的是为适应贵州当前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具有广阔文化视野、掌握现代产业理念和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为目标。《文化商品学》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关于文化商品学的理论知识,并要求学生形成文化商品经营和管理的思维方式,培养其应用及实操能力。
一、当前我校《文化商品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1.课程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
当前,我国没有一部关于《文化商品学》的相关教材;对文化商品理论的研究仅编写在《文化经济学》中。该课程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基础课,在第二学期开设,由于专业课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加之缺乏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因此学生学习缺乏明确的方向与目的,学习态度被动。
2.教学方法不够全面
当前,我校《文化商品学》课程强调和实行的是理论讲授和实训相结合,学校有基本的实训条件,但是尚不能满足教学演示需要,例如文化商品品种、数量有限,学生动手操作尚不能全面展开。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3.课程考核内容僵化
《文化商品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仍沿袭传统培养模式,以笔试闭卷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进行考核,这种方式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只对基本概念进行突击速记,操作能力缺乏,不能对文化商品的相关知识获得直接而生动的认识。
二、《文化商品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1.开发《文化商品学》课程教学材料
在现有的《商品学》和《文化经济学》课程教案与自编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提炼,借鉴国内外教育教学先进理念与学术成果,开发操作性和实用性更强的课程教材 进一步积累行业案,并考虑基于地方民族特色的案例开发及相关功能分析的实现。
2.建立具有本土民族文化特征的教育理念
在“弘扬贵州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教学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商品学的教育理念进行审视和深思,弥补其原有不足和缺失,进而构建具有本土民族文化特色的教育理念。贵州有 48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17个,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于我们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商品学》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地方性极强的文化,只有依托于当地的具有这一文化背景的人去挖掘去研究,才有可能准确地把握好这一地方性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3.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方法应摒弃过去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改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完善学生课外实践教学
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应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教学,其目标是促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现实的文化商品开发、生产、营销场所与课堂讲授环境有很大区别,因此采用课堂外实践教学更能使学生全方位的体验文化商品,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课堂外实践教学主要是在景区、各类文化商品展览会、生产性企业和一些文化商品销售终端进行。这一项实践可打破同学只懂理论知识学习的空洞局面。同时,结合本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学习分工合作,并以报告形式进行汇报预演。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必然对文化商品学的知识体系进行认真的学习体会。课外实践开阔了同学的眼界,并且让他们学会用文化商品学的一些理论知识去观察、提问所看到的展品。
5.加强学科体系完整性,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知识体系
在现有《文化商品学》课程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地方民族文化特色,以期发挥《文化商品学》课程知识体系庞大的优势,逐步向高校通识教育模块课程发展。目前,我校《文化商品学》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体系完整的思想观念和做法,并未对有代表性的案例文化商品的种类、开发、生产、营销进行教学。因此,对于案例性文化商品要在理论上进行深入讲解,而在广度上则应鼓励学生通过自学进行扩展。教师和学校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已达到培养其实践性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晓辉.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文化链接[J].贵州民族研究,2014,161(35):138-141.
[2]郭佳丽.《商品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科技教育,2016,106(32)106-107.
作者简介:徐 倩(1986-),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旅游评价与开发研究。
基金项目: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个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BY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