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21年整理 人道奇书 中医圣经 养生宝典——《黄帝内经》》,欢迎阅读!
人道奇书 养生宝典 中医圣经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该书以黄帝、岐伯、雷公等问答的形式写成,是一部托名黄帝之作,故称《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现在一般认为该书非一时一人之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至秦汉之际或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原书十八卷,即《素问》和《灵枢》各九卷。《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也被称为《九卷》、《针经》等。
《黄帝内经》历来有“人道奇书、养生宝典、中医圣经”之称。 一、人道奇书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对人体及人生之道做了深入的探讨,与《周易》《山海经》并称“上古三大奇书”,分别代表了先民对天、地、人之道的探索。
《黄帝内经》接受了古代唯物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将人看作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万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质"气"形成的。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念指导下,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黄帝内经》以五行为框架,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形成医学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往里求、往内求,首先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条道路。 二、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在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如《老子》、《庄子》、《吕氏春秋》等,就有许多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的论述。但系统、完整的养生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应当肇始于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诠释保健精髓,传承养生智慧,这实为养生真谛。
在《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历代医学家和养生学家对养生学有诸多的继承发展,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养生学,其学术思想、理论体系及方式方法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三、中医圣经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与《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并称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在黄老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
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史上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黄帝内经》被称为“中医圣经”,对后世影响深远。汉代张仲景在《序》中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大医习业》中告诫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文化国学大师南怀瑾评价《黄帝内经》“它不只是一部医书,它是包括"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所有的医的书”。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9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