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史视野》,欢迎阅读!

社会史视野
作者:晏泽擎
来源:《人间》2016年第08期
摘要:长期以来,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的研究,一直是社会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们共同研究的重要题目。尤其是在历史学社会史方面,在20世纪之后有了一个巨大的发展。历史学在之前一直是一个单方面的学科,研究方法单一、思考问题简单、领域过窄等问题制约着历史学的发展。但当社会学融入到历史学当中去之后,社会史便出现了新的研究契机,而社会流动问题则是社会史研究的一个热门。 关键字:社会史;社会流动;阶级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71-01 一、社会流动的基本概念
社会流动理论开创者索罗金认为社会流动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两个基本类型。水平流动指个人或社会事物根据上下关系在同一水准的社会地位变动。宗教、家庭、工厂等群体之间的流动, 只要不产生垂直方向( 即上、下地位) 的任何变化,这就属于水平流动。垂直流动指上下排列的社会阶层流动。此类流动可分上升和下降两个方向。如穷变富,工人变成资本家,这是上升。豪门变穷人就是下降了。除了个人的上升下降,垂直方向的社会流动还包括像某个新群体的形成或现存群体的分解等整体上升下降现象。就文化方面而言,若一种思想是在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们中间传播的话,也是垂直流动。 二、国内研究社会流动的现状
国内社会流动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的社会流动、私营企业主和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工人阶级内部分化。但是, 缺少宏观系统地对我国自20世纪80 年代以来社会流动机制的变迁及其问题进行研究,随着国外研究范式不断传入中国,研究中国真实的社会流动成为了可能。 社会流动强调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社会位置的改变,使人们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发生了改变。黄建新《社会流动的现状、原因和规则》[1]表明合理的社会流动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社会流动的规则从先赋性为主向自致性为主转变;精英流动模式由再生转向循环。陆学艺《研究社会流动的意义》[2]提到,通过研究中国社会流动的形式,机制,路径,方向和特征,发现中国社会流动模式转变中的积极因素,从而为进一步改革和调整相关的制度和政策规定提供可行的策略路径。吴迪《浅论社会流动对我国的影响》[3],表明社会流动对于我国在推进城市化的发展、农业从业人员减少、加强城市管理、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有巨大影响。社科院唐世平《社会流动、地位市场与经济增长》[4],合法的社会流动都不
利于经济增长,因为它等于将一个国家的人口减半甚至更糟。从经济学这个不一样的角度上看待社会流动,是学科跨领域大胆、创新性的一次。
计划经济时期,通过国家政策来实现社会的流动。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为农民带来转变职业、增加收入、提高地位的机遇。九十年代后,我国引入市场经济体制,社会流动机制逐渐趋向市场。个人社会流动中先天性因素逐渐减少,后天自我因素逐渐占较大比重。龚维斌《我国社会流动机制:变迁与问题》[5],指出制度安排带来的先赋性以及类似先赋性因素对社会流动的作用仍然很强,非制度性因素独特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流动。这是从制度层面来看待社会流动。武汉大学罗教讲《我国的社会流动与流动研究》[6],从中国从古至今社会流动做了一个对比。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打破社会原有阶层限制造成了社会流动。新中国建立后,社会结构是通过贯彻新政府的社会分层政策实现的。而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社会流动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农村、城市体制改革。该文主要为批判地借鉴西方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创立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国社会流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中山大学刘祖云的《社会流动的基本类型及其社会意义》,把建国以来,我国的结构性流动归纳为四: 一是工业开发型结构性流动, 主要指为建立工厂、开采矿山和修建道路而组织的迁移。二是农业开发型结构流动,主要指为发展农业生产、修建水库、建设农场、支边垦荒而组织的人口迁移。三是智力开发型结构性流动, 主要有建国初的老解放区干部抽调到新解放区工作, 为建设而抽调的科学家、技术员、教师、干部等。四是经济开发型结构流动, 主要是指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 为促进经济开发区的建设而引起的人口迁移。社科院李春玲《社会结构变迁中的城镇社会流动》,以城镇为例体现了中国阶层的分化、形成、以及循环等方面的现象,充分解释了我国城镇社会流动的动因。社科院王春光《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总体趋势及其政策含义》充分体现了他对于中国社会流变的研究以及中国社会阶层变化的预测,将社会流动的时间维度扩大到了未来。练荣文《试论新生代农民工阶层的社会流动问题》一文,从现代社会与社会流动、职业结构、教育程度与社会流动、农民工生产体制等方面以小见大来看中国社会流动问题。随着社会流动的活跃,阶级结构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增加了,阶级差别趋于缩小。从社会层面上对于流动性强弱作了一个很深的诠释。 三、结论
社会流动本是西方社会学者于20世纪开创的一门学问,经历了一系列不断地完善和升华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社会流动研究是一个研究方法比较成熟, 特别是定量方法运用十分精细的专门社会学研究领域。因此,如何借鉴运用他人的方法来研究我国的社会流动问题, 显得十分重要。一定程度的模仿是必要的, 但如果只是一味模仿而不创新, 则会失去研究的生命力。只要我们努力, 改进并创造出更为科学合理的社会流动研究方法是完全可能的。如果我们的社会流动研究能够为国家和每个人提供可能努力的方向的话,那么我们一定要让这样的研究自然有助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建新:《社会流动的现状、原因和规则》[J].《嘉应学院学报》2008年. [2]陆学艺:《研究社会流动的意义》[C].《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8月. [3]吴迪:《浅论社会流动对我国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5年6月. [4]唐世平:《社会流动、地位市场与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3月. [5] 龚维斌:《我国社会流动机制:变迁与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4月.
[6] 罗教讲:《我国的社会流动与流动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5月.
作者简介:晏泽擎,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湖南,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方向: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