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著作(2)》,欢迎阅读!
《社会的构成》英国吉登斯著。1984年出版。该书是作者对其所创立的结构化理论的一部总结性的著作,发表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社会学理论界在微观社会现象和宏观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一直存在不少争论。作者在书中指出了社会学理论界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核心缺点,并提出他的结构化理论是修正这些缺点的一个尝试。提出权力、时间和空间应该被置于社会理论的核心内。社会理论对社会的建构有转化作用。
《现代性的后果》英国吉登斯著。1990年出版。书中,作者尝试利用其结构化理论的部分核心论点探讨现代人当前面对的世界,及在这种情况下所感受到的困惑和可见的出路,从而对后现代主义倡导者的论述作出否定的结论。该书在一定程度上是其结构化理论的一种延续。
《社会学思想简史》英国斯温杰伍德(Alan Swingewood)著。伦敦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84年出版。全书共分三部分12章。第一部分考察了社会学思想的历史起源及其向实证主义、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第二部分叙述了古典社会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的相互影响。第三部分探讨了现代社会学的发展。
《文化与主体性》副书名《文化在社会理论中的位置》。英国社会学家阿切尔(Arcgerm)著。1988年出版。认为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理论研究中感受和讨论最多的是社会结构与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即文化与个体主体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受着他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文化也为个体所创造和再塑。该书分析了文化约束的性质与强度,讨论了个体所享有的文化自由的条件和强度,并对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给出了一个新颖的解释。与以往的理论家不同,阿切尔认为,文化和结构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是平起平坐的。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英国社会学家拉什(Scott Lash)著。1990年出版。该书全面系统地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不同之处,描述了两者出现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对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性给予了清晰明了的解释。全书9章。第1章“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论述”,提出了三个相互关联的主题,认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社会文化领域上的分野,主要体现在文化变迁、文化类型和社会分层三个方面。第2-5章通过分析社会理论论述了后现代主义。第6、7章以分化和非分化的模式来阐释文化社会学;第8、9章通过社会阶层这一中介,系统描述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及其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演变。该书将西方诸多社会理论与众多社会理论家结合在一起考察,串通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共同体与社会》德国滕尼斯著。1887年出版。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学者罗密斯(C.P.Loomis)译成英文。初译名为《社会学的基础概念》,后又译为《共同体与社会》,首次将英文中的Community与德语中的Gemeinschaft相对应。英文单词Community源于拉丁语Cornmunitas,有“共同性”或“社群性”、“联合”或“社会生活”、“地域性”等意。1933年中国学者将英文Community翻译成“社区”,融原文中的“社群性”(社)和“地域性”(区)两个意义于一词。全书共3卷8章。该书区分了共同体与社会这两种类型,并探讨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区别。认为,共同体是人们基于自然意志,如情感、习惯、记忆等,以及基于血缘、地缘和心态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有机体,有三种类型:血缘共同体,即亲属;地缘共同体,即邻里;精神共同体,即友谊,如劳动合作社、行会、宗教教区等,可被理解为心灵生活的相互关系。社会是一种“目的”联合体,社会的基础是个人、个人的思想和意志。在他看来,共同体与社会之所以不同,其关键在于人们共同意志的不同。他将人们共同意志分为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两类。本质意志主要基于情感动机,是人们在传统的、自然的感情纽带
上的一致性和相互融洽性。选择意志主要基于思想动机,是人们尽量排除感情因素的纯理性的思维、个人目的性打算及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考虑。这两种意志分别与共同体和社会相对应,共同体是本质意志的表达,而社会则源于选择意志。认为“共同体是古老的,社会是新的”,由共同体向社会的转变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但共同体的力量仍是现代社会生活的现实。
《奢侈与资本主义》德国桑巴特著。全书5章,分成两个部分。前4章的逻辑是:宫廷的生活方式及生活价值标准:奢侈及女人——旧贵族的衰落新贵族的兴起及贵族奢侈生活方式的推行;爱情的世俗化——奢侈的进一步演进及其在经济生活中作用的强化;女人的胜利。第5章是全书的核心,但由于作者未能适当地界定资本主义,特别是研究立场和思想主张犹豫不定,游离于两个极端之间,致使其理论不断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资本主义形成初期,奢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奢侈创造市场。作为一个分析的视角,从奢侈品生产出发研究其对资本主义产生的作用是有用的,但因此而否认其他因素的作用,则有失偏颇。
《货币哲学》德国齐美尔著。1900年出版。主要从货币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方面,探讨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现实表现就是文化的客观性和个人个性之间的对立。人类创造了大量的文化形式,但反过来又受到自己创造的文化的束缚。文化愈发展,这种矛盾就愈尖锐。货币的出现和货币经济在资本主义社会所占的统治地位,使得人的个性越来越受到忽视、社会变得越来越理性化和非个人化。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德国M.韦伯著。最初于1904年和1905年分两次发表,后于1920年经修订汇成一集,作为《宗教社会学论集》的第--部出版。分导论和上下两篇,导论是为整个系列研究所写,简明扼要地说明了他的研究目的和基本着眼点。上篇为“问题”,下篇为“禁欲主义新教诸分支的实践伦理观”。基本观点是提出新教伦理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文明产生。认为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最初发生在西欧而未发生在世界其他地方,是因为加尔文教的入世禁欲主义及其所造成的经济理性主义是西方近代文明产生的伦理动因和精神基础,而世界其他宗教缺乏类似新教的那种天职观和入世禁欲主义。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是将赚钱与天职观念联系起来,它强调用合乎道德的手段去经商谋利,以勤劳节俭为天职,合乎理性地使用资本和按照资本主义方式合乎理性地组织劳动。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合理的谋利和尊重伦理的生活态度。新教与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而且与资本主义精神关系密切。认为新教伦理通过天职观、预定论和入世禁欲主义论证了合理地组织现实生活和合理地谋利的精神。书中阐述的观点是对西方文明成因的一种颇有代表性的解释。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也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经济与社会》德国M.韦伯著。在他逝世后,由其夫人整理后于1921—1922年出版。全书2卷。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作者的社会学观点和对现代文明本质的理解。涵盖了包括理解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法律社会学和支配社会学在内的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内容。该书的中心线索是探究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理性化机制,从目的合理和价值合理两方面来把握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性化(合理化)过程。通过对古今东西方各种文明的比较,突出了以理性化为方向的现代西方文明的本质和特征。该书代表了人类自我探究精神的高度成就。
《西方的没落》德国施宾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著。2卷。第1卷“形式和现实”,第2卷“世界历史的透视”,分别出版于1918年和1922年。该书被认为是一种“历史形态学”著作,专门对各种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而不去研究历史连贯的进化。认为世界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xJ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