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陶行知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欢迎阅读!
陶行知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擅长用简单的事例说明深刻的道理。有一次,陶行知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子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老师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们,他们是不情愿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们还是会把知识还给老师的。但是,如果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陶行知真不愧为平民教育家,他采用了人所共知的“喂鸡”这件平常的小事,来比喻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三种不同境界,教师好比是喂鸡人,而学生恰似那只“被摆布”的大公鸡。三次喂鸡,喂鸡人为了想让大公鸡吃米,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喂鸡方法,从而收到了不同的效果。第一种情况下喂鸡人按住大公鸡的头,强迫他吃米,虽然大公鸡被控制了,但是起码张嘴还是由他自己决定,比起第二种情况还是有些自主权的。最可笑的是,第二种情况,把米硬往他嘴里塞,喂鸡人都恨不得替他消化了。作为旁观者特别是教师而言,我们很能理解喂鸡人“望鸡成凤”的迫切心情。而大公鸡三次面对同样的大米,喂鸡人不同的举动导致鸡的心情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种不同的情感激发了他不同的行为。
真是非常佩服陶行知先生,用如此浅显生动的情境把深刻的教育原理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人拍案叫绝。今天,当我们的课程改革走进校园、新课程理念走近教师的时候,看了这个故事以后,给了我一种非常深刻的启迪。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
陶行知先生在演讲前的“喂鸡”举动,形象地说明了在实施教育行为中教育者发揮教育对象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当前我们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强调要积极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为了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的是引导和点拔的功用。在实施教学行为中,教师除了“教”之外,更多的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学”,从“人本主义”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实现自我的发展,从而满足他们求知、参与、成功和自尊的需要。
正如《学记》中一句古语说得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由此,我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深有感触。当我再回忆起自己课堂中的一些行为时,也觉得在无形中,我就在充当着这个幼稚的喂鸡人。作为一名新教师,很多时候对学生的了解是不够的,所以当我在电脑前敲下一篇教案时,还是从教材,从自身角度考虑的比较多。我原以为只要准备一份设计独巨匠心的教案,就可以呈现一堂精彩的课。于是我总是通过各种渠道,然后集各家之大成,结合自己学校现有的条件,把关于同一内容的教案有机组合在一起,拼成一份天衣无缝的教案。等到上课时,我就根据我的设计和想法,一步步上下去,每次学生也学得不亦乐乎,听得饶有兴趣,实验做得忘乎所以。可是慢慢地在课堂上我感觉到一种负罪感,一种剥夺学生自由的愧疚。对呀,原来这么长的时间,我就像那个喂鸡人,我虽然没有按住学生的头,但是我牵着学生的鼻子。虽然他们也没有怨言,我课堂教学怎么设计,他们就怎么配合,课堂上他们也有收获,有进步,长期以来也习惯了这样的教与学的模式。但是如果我适当的把课堂权利让一些给他们,课堂设计尽量从他们的喜恶出发,多考虑他们的感受,多问问学生这样做你们是不是喜欢?也许这样他们能学得更愉快,他们的学习才更有创造性。突然之间我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时候,我都是一厢情愿,一厢情愿的备课,一厢情愿地上课,用自己的意愿主宰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虽然他们也“吃”得津津有味,但是如果我更多的注意他们的口味,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发展,变一厢情愿为两情相悦,那不是更好吗?
教育像喂鸡,那教师不就要做一名会喂鸡的饲养员吗?细细想来,还不难发现:教师与饲养员,教育与喂鸡之间的确有相通之处。受陶先生的启发,我觉得我们要做“会喂鸡”的教师。
首先,你得为“鸡”准备好可口的“鸡食”。教师准备的“饲料”就是那一节一节的课,一份一份的练习。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去想:学生喜欢听什么?想从你这儿得到些什么?教师要多往课堂的趣味性,练习的实用性,内容的丰富性等方向去努力。如果你真正为学生准备的是一份“大餐”,那学生吃起来一定会津津有味的!
其次,你得在“鸡”饿的时候奉上“美食”。许多学生上课不听,窃窃私语或手脚忙个不停,出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有些孩子聪明,自己看看书明白了,也有可能是教师讲课的方式是照本宣科,当然还有些人是不会又不听的。为了满足不同胃口的学生,教师要创设情境,优化设计,让“众鸡们”觉得在你的“喂食”过程中能尝到一点或几点新的味道,让他们总觉得自己未吃饱,我想这样的“喂食”一定会让他们神采飞扬、兴趣盎然! 再次,做一名有预见性,有观察力的教师。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易出现什么样的心理,这种心理易导致什么不良的后果,都要有预见,在此之前也做好准备:开个主题班会,进行个别交流,加强家校沟通等等,将一些坏思想、坏习惯扼杀在萌芽状态,或者根本就来不及萌芽。对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的“问题学生”要打心眼里理解和接受,及时地发现,认真地研究,在第一时间处理好,不要让“问题”变得“顽固”,那处理起来更复杂,效果还不见得好。可见,教师的预见性和观察力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
最后,以平常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养鸡场里,每只鸡对于饲养员来说都是一样的。虽然有些是产蛋大户,得到了饲养员的喜爱,但并不会因此得到他们的宠爱。它们不会因此加餐,搞特殊餐。相反,饲养员会花更多的心思去研究和关心其它的母鸡,希望它们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产蛋王”。即使最终并未如愿,饲养员也不会丧气,继续精心喂养,因为它们可以“卖身”换钱吗?教师看学生正需要这样的心态,并且是太需要了!以一颗平常心看你面前的每一位学生。他们不成功——考不出理想的成绩或成为特长生,但他们仍是可爱的,因为只要健康地成长,他们必将找到其“用武之地”。
所以,今后,我要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孩子们的中间,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营造开放的教学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孩子们的学习中,激起孩子探讨、发现知识的愿望,共同总结获得知识的途径、方法,发展孩子的元认知水平;深入到孩子的心里去,和孩子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孩子们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我要与我的孩子们同快乐,共成长。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vb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