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四书五经到底形成于何时?》,欢迎阅读!

四书五经到底形成于何时?
“四书五经”作为一个专有称谓到底形成于何时呢?当前,一些学者对此看起来缺乏一个准确的认识,因此在研究著作中往往因此而表述错误,现举几例:
董仲舒以后,愈演愈烈的谶纬迷信导致了儒学的奇异化和宗教
化……因此孔子成了受天命垂式法的万世教主,四书五经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真理,儒学被说明成通天地鬼神的圣人为汉朝预作的制度。(《先秦儒家的专制主义精神——对话新儒家》第75页,李宪堂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因此,先秦儒家要紧是指先秦诸子中的一个学术派别,其思想萌
芽于周公,其要紧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其要紧经典作品是《四书五经》。(《道德的基石——先秦儒家诚信思想论》第49页,唐贤秋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
这些作者在研究先秦和汉代思想时,都想因此地将“四书”与“五
经”并称,但都忽视了“四书”与“五经”形成于不同时代的事实。
第一来看“五经”。所谓“五经”,本来是“六经”:诗、书、礼、
乐、易、春秋。六经的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流,孔子专门注重古代文献的研究和整理,他将古代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分别进行改编和整理,编成“六经”(严格地说,那个时候还不能叫“六经”,因为“经”是相对“传”而言的,而传的显现则更晚,故称作“六艺”更准确)。孔子编订六经为储存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杰出的奉献,此后儒家纷纷以六经为经典教材,世代相授。但由于《乐》没有储存下来,故到汉武帝的时候只设立了五经博士,“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自此,五经升格成为官学。因此,这一时期还有今古文经学之争以及经学与谶纬神学的问题,但“五经”的称呼最早应该是汉朝设立五经博士以后,这应该是没有什么疑义的。
其次看“四书”。四书分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书中的《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集,在西汉中期因张禹的传授就差不多成为重要的儒家经典。而《孟子》一书虽在汉代有赵岐作注,但
一直被视为子书,未被列入经。到唐代,佛老盛行,韩愈叹道统失传而推崇孟子。礼部侍郎杨绾上疏言:“请依古察孝廉,其乡闾孝友信义廉耻而通经者,县荐之州,州试其所通之学,送于省。……。《论语》、《孝经》、《孟子》兼为一经,其明经、进士及道举并停。”(《新唐书•选举志上》)可见,《孟子》一书到唐代差不多开始向“经”转型。北宋时,二程推崇《孟子》,但李觏等贬低孟子,关于孟子能否配祀孔庙在神宗时曾有过争议,“诏封孟轲邹国公。晋州州学教授陆长愈请春秋释奠,孟子宜与颜子并配。议者以谓凡配享、从祀,皆孔子同时之人,今以孟轲并配,非是。礼官言:‘唐贞观以汉伏胜高堂生、晋杜预范宁之徒与颜子俱配享,至今从祀,岂必同时。孟子于孔门当在颜子之列,至于荀况、扬雄、韩愈皆发明先圣之道,有益学者,久未配食,诚阙典也。’”(《宋史•礼志八•吉礼八•文宣王庙》) “辛酉,诏颜子、孟子配享孔子庙庭。”(《宋史•哲宗一》)这场争议后,孟子也得以祀孔庙,《孟子》也在宋儒的推崇下最终列入经。
而《大学》、《中庸》两书在汉代全然没有单独成篇,只是作为《小
戴礼记》的两篇而已。唐代的韩愈推崇《大学》,故将之独立出来,韩愈的学生李翱推崇《中庸》,把《中庸》独立出来,此后一直到北宋,“仁宗明道初年,程颢及弟颐寔生,及长,受业周氏,已乃扩大其所闻,表章《大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因此上自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会贯穿,无复余蕴。”(《宋史•道学传一•序》)由此可见,二程专门注重《大学》和《中庸》,将之与《论语》、《孟子》并行,这确实是“四书“的雏形。南宋时,朱熹则祖述二程的观点和做法,推崇《大学》、《中庸》,连续将之与《论语》、《孟子》并列,并对四书分别作注。他对《大学》的经传进行了区分并重新编排了章节,认为《大学》中说明格物致知一章的内容亡佚了,故“间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至于《中庸》,他认为是“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尧舜相传的十六字诀为传道心法,乃《中庸》主旨所在。朱熹花了大量心血为四书作注,也正是从朱熹始,“四书”作为一个特定指称开始传播,并得到官方认可,“己巳,诏:‘朕观朱熹集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s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