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德育教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德育教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思想言论阵地和国际言论斗争的新领域,也成为高校德育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高校德育工作对网络的回应不能仅是知识技术和工具层面上的,更要发挥高校的优势,认真研究网络与高校德育工作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规律,对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作用、目的等根本性问题做出新考虑,这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崭新课题和时代责任。
网络正在成为年轻一代亲密的伙伴,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搜集资料、聊天或游戏,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也为他们创造了精彩的娱乐时空。大学生对网络的运用远远超过了社会许多群体,网络化的生活环境正在形成。有人认为,“网络”是狼来了,我们的学生是无援的小孩,他们只有一个结果,被狼咬走。对此看法笔者不敢苟同,这种观点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网络没有那么可怕,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独具慧眼的“神枪手”,那么还怕狼来吗?诚然,网络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课题,但是要辩证对待网络信息,它既不是“洪水猛兽”,不能用大棒来打压;也不全是“正中之音”,不能漠视它的缺乏。网络社会是由人所拓宽的另一生命空间,人是现实社会的主体,也应成为网络社会的主体。它对于开阔青年学生的视野、拓宽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启迪他们的智慧、增进彼此交往是很有好处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新时期人才的道德教育标准。学校德育就是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开展所需要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培养他们遵守社会行为标准的良好品德,培养他们对人生目的较高层次的追求。而对于网络,这些目的不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更加
详细的要求。由于网络使他们的道德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因此,学校教育最迫切的目的,就是要着力培养和形成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具有正确的辩证思维方式。
网络具有及时性、综合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的特点,给学生学习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方便、快捷、高效的全新平台。但虚拟网络上不负责的批判攻击,以及一些低级恶俗的言论,对学生安康思想的形成极为不利。因此,学生一方面对网络上的信息要具备审视和判断才能,分清良莠,不被垃圾信息所吞没,擅长辩证考虑并作出甄别,把有用的信息进展有意识和有目的的应用与归类,把信息加工成为真正的知识,并且懂得不把已获得的知识成果作为开展的终点,而是作为开展的起点,使他们从知识传递中找到的不仅是已有的结论,更主要的是找到尚未解决的问题,从而树立变革的观点和革新的精神,实现以辩证法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为指导的思想解放;另一方面,要懂得成认差异,在对待网络不同文化时,应学会尊重有差异性的别人和有差异性的文化,从而使大学生们能放眼世界、承受差异、见贤思齐。
在网络时代,群众传媒迅速而有效地浸透并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群众文化的反复强化使人来不及考虑就承受了网络传媒所灌输的有关政治、伦理、职业、娱乐等观念,而且人们往往趋同,肯定既成秩序与价值观,文化批判才能弱化,从而形成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网络传媒的影响隐蔽而强迫,其结果是,一方面现代化过程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创造性,并且也确实为个体创造力的展现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现代工业社会在通过企业管理制度、国家机构及法律体系等实现对个体外在控制的同时,又借助群众文化操纵个人内在的精神世界,从而使人的主体性有形无形地
受到窒息。由于现代化的“后发性”,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网络传媒建立的速度相对高于兴旺国家传媒开展所经历的自然开展的速度,因此在较短的时间里,在没有充分心理准备的条件下,如何理性地生存于现代传媒的剧烈辐射之中,这是现代化进程中民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学校德育如何正确利用网络传媒影响,削弱其负效应,也是这一挑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特别是网络时代需要,必须在观念和形式上实现转变。首先,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传统德育的特点表现为封闭性和一元性,与网络时代的开放性、多元性不兼容,因此,必须使学校德育从信息隔绝的世界转向直面“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外部世界。针对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网络,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无所适从的现状,德育要敞开思维的大门,走进不同制度的社会和不同开展阶段的社会构成的信息时空,让学生经受信息的冲击“洗礼”,从而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其次,从认知式德育向理论式德育转变。德育可起于认知但不可止于认知。理论既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德育的重要目的,不良信息最容易从认知和理论脱节之处翻开缺口,重理论而达知行统一,是青年学生远离不良信息的重要保证。最后,从他律式德育向自律式德育转变。对无孔不入的网络不良信息,唯有自尊、自爱、自律、自强方可拒其于千里之外,而培养自律精神的关键那么是要进步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才能。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i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