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成因及应对策略》,欢迎阅读!
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成因及应对策略
围殴、扒衣、扇耳光、拍裸照……近期一系列校园欺凌事件情节恶劣, 令人震惊和气愤。一些青少年作为施暴者,毫无羞耻和怜悯心, 更有甚者, 还将欺负他人的视频传到网络上,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整个过程他们表现得非常嚣张和无所谓, 这让家长和社会各方惊愕不已。面对日益严峻的校园欺凌现象,2016 年5 月9 日,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组织发布关于“开展全国中小学校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 要求各地中小学校对发生在学生之间的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 实施欺负、侮辱, 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 进行专项治理。
在整治校园欺凌的各项活动不断展开之时,我们也不禁思考: 什么是校园欺凌?为什么花季少年会成为施暴者和受害者?如何做才能真正让校园欺凌远离学校,远离孩子? 一、什么是校园欺凌
关于校园欺凌,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的是英国伦敦大学史密斯教授提出的校园欺凌定义:“ 指有意造成他人伤害的行为,这种伤害可能是身体的或心理的。” 校园欺凌可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是指欺凌者直接实施于受欺凌者,包括肢体欺凌和言语欺凌,间接欺凌则是通过某种中介来达到欺凌的目的,例如通过散播谣言, 利用人际关系,煽动他人恶意对待等方式,将受欺凌者排除在某个团体之外。 二、校园欺凌的危害
校园欺凌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被欺凌者会产生极度恐惧的心理, 害怕上学, 对他人心存警惕, 整日惴惴不安, 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而欺凌者在施暴的过程中,心理逐渐扭曲,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甚至以欺负他人为乐,认为施暴是自己能力的体现,是一件值得骄傲和炫耀的事情, 长此以往,一些欺凌者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那些为数众多的旁观者, 在这个过程中, 也会受到不良影响,他们要么转变为欺凌者,通过施暴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要么变得毫无同情心,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 内心冷漠。
三、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从欺凌者角度看, 许多欺凌事件的发生,是由欺凌者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所决定的,作为青少年, 他们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高峰期, 具有精力旺盛, 情绪起伏大,自尊心强, 好攀比等特点, 因此, 他们可能因为一点小矛盾就恼羞成怒, 大发雷霆, 或者出于模仿、炫耀等原因对他人进行欺凌。 从受欺凌者角度看, 他们大多性格内向、敏感、懦弱, 身材偏胖或偏瘦, 家境贫寒等, 正是因为具有这些特点,他们看起来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容易沦为他人嘲笑、排挤的对象,最终成为校园欺凌的目标。此外, 由于他们的反抗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很多学生在遭受校园欺凌之后, 出于恐惧、好面子等原因, 并不会选择向教师、家长等报告此事,而是自己默默承受, 这也使得欺凌者更加为所欲为, 肆无忌惮,最终导致校园欺凌的不断持续和升级。
(二)家庭教育的失守
第一, 教养方式存在偏差。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寇彧教授看来,专制型及放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都容易引发学生产生不良行为。在专制型家庭中, 父母往往采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在这个过程中, 一些孩子模仿父母的攻击行为, 久而久之, 习得了暴力和攻击行为,另一些孩子则习得了消极忍受的应对方式; 在放任型家庭中, 由于父母对孩子溺爱,一些孩子变得目无法纪、自私自利,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 甚至以欺负弱小者为乐,还有一些孩子, 由于父母的过分保护, 性格懦弱, 独立能力差, 在校逐渐沦为被欺凌的对象。
第二, 家庭环境不和谐。欺凌/ 被欺凌者的家庭往往是缺少温暖的, 父母冷漠, 不参与孩子的生活, 忽视孩子的感受,或者采取敌意、拒绝的态度, 过度控制和约束孩子, 或者过度保护、溺爱孩子,家庭中父母双方关系紧张, 离异或经常争吵, 有些家庭还存在家庭暴力。
第三, 家庭教育缺失或教育理念不当。很多欺凌事件的施暴者都是留守儿童, 他们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面对同学间的冲突, 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如何宣泄自己的情绪,最终往往非理性地选择了暴力这种方式。还有一些家长向孩子灌输明显走偏的教育理念,“ 宁做狼, 不做羊”“不能吃亏”“不能受欺负”…… 这样的家庭教育理念使孩子倾向于采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 (三)学校教育的缺位
第一, 重智育轻德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学校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而轻视学生品德的培养,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单一, 学习好就一切都好, 因此, 当成绩好的学生参与校园欺凌事件时, 教师往往“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在无形中纵容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 相反, 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由于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心和认可,缺乏自信、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这也是很多学生日后产生欺凌行为的重要原因,而当他们受到别人欺负时, 教师们常常认为是“ 一个巴掌拍不响,双方都有责任”,甚至反过来责备受害者。 第二, 缺乏相应的预防及惩戒机制。目前,大多数学校和教育部门都缺乏应对校园欺凌的预防及惩戒机制,一旦出现校园欺凌事件,学校和教师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常常将校园欺凌行为和违规违纪行为混为一谈, 对欺凌者进行批评教育或者简单惩罚,难以对校园欺凌形成足够的警示和震慑作用,从而导致欺凌事件屡禁不止。 第三,法制教育缺失。目前, 我国学校的法制教育尚未全面开展, 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作为欺凌者,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欺凌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作为被欺凌者,当遭遇欺凌时, 他们不知道可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治理机制”课题组于2014 年曾开展过一项专门调查。调查中,65% 的调查对象在回答“ 此次犯罪的原因” 时选择“ 不懂法律”;64.7% 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60.5% 的调查对象表示, 如果知道犯罪的沉重代价,就不会实施违法行为。 (四)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各种矛盾凸显, 人心浮躁,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引发无休止的争吵甚至最终演变成严重的暴力事件,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影视、游戏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元素,甚至对暴力行为大肆宣扬和美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行为; 此外, 受拜金主义观念的影响,一些学生无心学习, 贪图享乐,把获得金钱作为自我能力的证明,他们通过暴力威胁的手段, 欺凌他人, 敲诈同学钱财。 (五)法律惩罚力度不够
目前, 关于“ 校园欺凌” 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特别是对尚未构成刑事犯罪的校园欺凌惩处无方。此外,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不满14 周岁的未成年人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满14 周岁不满16 周岁的,也只有8 种严重犯罪才会追究刑事责任。由于这样的法律规定,许多未成年人实施了校园欺凌行为,却不会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更有甚者, 故意钻法律的空子,因为无惧受到惩治, 他们行事随心所欲、肆无忌惮,社会影响恶劣。 四、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家庭教育监管责任
作为家长, 不应该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应加强孩子道德素质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家庭中要有底线教育,教育孩子要遵纪守法,指出违反法纪要承担相应责任;同时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让他们能够理性处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此外,家长平时应多陪陪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iQ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