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教育分析(3篇)

2023-02-21 14:36: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幼儿家庭教育分析(3篇)》,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幼儿,分析
幼儿家庭教育分析(3)

摘要:当今社会创造力已经成为推动时代的发展以及科技进步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人的创造力要从小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家庭教育为此,家庭教育关注幼儿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不仅是每个家庭的时代任务,也是幼儿在未来生活中生存、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创造力

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要完成的任务,家庭教育也应该对幼儿的创造力进行保护和培养。家庭,幼儿生活中占据的比例是最大的,所以家庭教育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1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性 1.1幼儿本身的重要性

好奇是幼儿的天性,幼儿会对周围事物产生好奇心、产生兴趣并且引起幼儿事物的求知欲,就会引发幼儿去主动思考,这样的思考会促使幼儿的创造力得以发展。家庭教育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不仅符合儿童受教育的需要,也是对幼儿时期的孩子表现出来的创造力的保护,这样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1.2社会的重要性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如今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著名的美国教育家泰勒说过:创造力对科技进步有重要影响,对国家以及全世界都具有重要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的潜在创造性,哪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创造力的培养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家庭对幼儿展开的教育应当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统一,开发、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幼儿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中获得立足的保障,为推动社会发展尽一份力。

2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方法 2.1提供适合的家庭教育环境 戈特佛里德 海纳指出:父母是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家庭中轻松、无拘无束和活泼的气氛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发展。麦金农等人也发现:创造性儿童父母一般具有民主的、宽松的行为风格与作风。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幼儿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展,也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力。营造民主的家庭教育境,就表现在父母要尊重幼儿,给予幼儿表达自己意见、想法的权利,以及让孩子拥有独处的时间、环境,幼儿能够自由发展。更重要的是发现和培养幼儿有益兴趣,而不是逼迫幼儿学习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否则,不仅学不好东西,还会耽误幼儿学习感兴趣的东西的进程。为了幼儿的创造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还要为幼儿提供一定的物质环境。比如,在家里,多为幼儿准备玩具、故事书等等,多带孩子阅读书籍、观看电影等等。这不仅能扩大幼儿的知识面,还能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做准备。 2.2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俗话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创造的成功是奠定在自信心的基础之上的。自信心能够促使幼儿勇于动手实践,勇于创造,而不是停留在想象层面。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就需要父母对幼儿要求不能过高,让孩子既不是轻而易举达到要求,也不是远远超过孩子的能力;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进行鼓励,让孩子能够具有勇气克服困难;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夸奖孩子,使幼儿具有光荣感。培养自信心是幼儿


创造力发展的前提,父母有责任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2.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提高幼儿观察的目的性。比如,带着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一样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且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可以画画、写字、照相等。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比如,教孩子观察事物要细心,观察花朵的时候不仅要观察花朵的颜色还有形状和味道。多种感官结合观察。比如,观察水果,要用眼看颜色和形状,用鼻子闻闻味道,用舌头尝尝味道等。 2.4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首先要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和经验,让幼儿在头脑中拥有对各种事物的形象。这就需要家长多带幼儿去参加各种参观、游览等活动,让他们能够多认识大自然中的事物;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幼儿用语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象力。 2.5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陶行知指出:创造即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所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就要解放幼儿的双手,通过一些动手活动,来表现自己想象中的东西,让想象与现实相结合,把想象物化。比如,让幼儿搭积木、绘画、玩粘土等,来表现自己想象中的东西,并且不断进行改进,去解决问题。 3结束语

幼儿时期是培养创造力的最佳阶段,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曾说过:儿童本性中藏着强烈的创造性欲望,只有我们在教育中注意引导,并放手让幼儿去实践和探索,就会培养出有创造能力的幼儿所以,家庭教育时时刻刻影响着幼儿想要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创造力丰富的人才,家长不仅要认识到创造力的重要性,还要遵循科学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刘翠翠,张景焕.让家庭成为培养儿童创造力的绿洲[J].中华家教,2006,(3):4-7. [3].[J].(),2001,(S1):264-265.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gv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