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童话教学》,欢迎阅读!
浅谈童话教学
童话是儿童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泛指写给儿童的读物,主要偏向故事体的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图画故事、生活故事、寓言故事等;具体指符合儿童想象方式的、充满幻想色彩的神奇故事。童话,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适合儿童口吻的语言,写给儿童的一种富于幻想的故事。它的情节适合儿童的想象,有生活的情趣,给儿童创造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童话世界。
通过课堂学习,我们了解童话的起源和发展;了解传统童话的文学特征:固定的叙事程序和鲜明的主题,以及现代童话的文学特征:日常生活进入幻想世界,兴趣和风格个性化、多样化,儿童和成人分享童年梦想;掌握童话的主要表达方法:拟人化、夸张、倒置和象征;据了解,童话形象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超级人体、准人体和正常人体;同时,我们也了解到童话有三个特点:情节完整曲折,形象生动生动,幻想丰富奇特,夸张强烈动人,语言简洁生动,表达手段多样;此外,我们理解了童话教学的意义:童话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和复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童话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能力,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1、 目前,童话教学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教师让学生想象的空间太少
以五年级第一册童话《金牌》为例。一位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两个问题: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字符?你从课文中知道什么?这些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一旦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说出老师想听到的话,老师就会认为教学目标已经实现。然而,这忽略了与文本最重要的真实对话,这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很多时候,教师往往把简单的教条和空洞的说教,如“知谦卑”、“不骄傲”、“珍惜时间”作为童话教学的最终目标,而忽视了学生在阅读童话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情感体验,这限制了引导学生理解童话中的艺术形象,也难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2) 教师重视灌输知识,忽视了文本的艺术魅力
在童话教学时,教师们都注重思想教育和学习知识,却忽略了童话本身的艺术特点。 许多童话教学只注重故事情节,忽视了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教师总是用童话教学来灌输道德,向学生传授常识。这一目标的强烈功利主义直接导致了成人教学内容:以成人自身的标准判断作品中的事件和人物,对作品进行过多的理性分析和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用自己的判断标准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而不是让学生去感受和判断童话故事中的真、善、美、假、恶、丑。
(三)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缺乏和学生进行心灵交流教师面对文本,没有保持一颗童心和保留一份童趣,像儿童般去
为了理解和体验,我们总是希望学生接受自己的知识和想法,而不是尽力激活孩子的阅读需求。
小学生由于年龄与审美经验的不足,对文字的内涵往往难以把握,就需要作为老师的我们主动蹲下来,平等对待儿童,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以使其充分感受童话中的美妙。
二、 针对童话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应该把握童话的特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一)老师和学生都带着想象力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想象可以把学生带进童话的意境,而童话的神奇意境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二)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
由于情节曲折,许多童话作品比其他类型的作品都要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创新,采用“长课文短教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讨论问题;我们应该激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理解课文。在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提出困难的问题或不可理解的单词和句子。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只讲重点,不讲课文。(3) 让学生独立阅读,尊重个人阅读感受
学生面对同一篇作品,不同的心理基础和生活经验会导致其解读方式的不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也不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剥夺学生的阅读实践。(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首先,阅读——体验文学语言之美。
教师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儿童读童话,充分展现文学的语言美及其蕴含在语言之中的情感美。这样不仅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更能以真情牵引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读,读那些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段落,读出狐狸的狡猾语调,大灰狼的凶狠,小白兔的活泼,老牛的善良等。读的过程应是语言、情感与思想和谐交融的过程。通过这样足够量的言语实践,可以更好地帮助儿童品味并实践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第二,感觉——理解文学的情感美。
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情感,使儿童在情感的促动下牵引想象,进而在飞扬的想象中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如利用音乐或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等。这一再现并感悟文学形象的过程,往往充满激情、充满想象、充满灵感。它不仅有助于丰富儿童的内心情感世界,培养想象力,使儿童体悟到童话文学的情感美与形象美,而且直接关系到儿童对童话本身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因为,审美熏陶、道德感化、理性思考都与对文学形象的认知、体验和感悟密不可分。
第三,表演——感受文学形象的美。
“演童话”不失为一种好的童话教学方法,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演”,会促使儿童更主动地去理解
本文在把握形象的同时,充分感受童话文学的形象美,并在独特的情境下进行生动的言语训练。猜谜表演技能和理解角色心理的过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还可以使儿童拥有丰富的审美体验,学会欣赏自己,感受成功。 其四,思――领悟文学意蕴美。
引导孩子思考和讨论童话的内容,通过语言和形象来实现童话所传达的文学意蕴美。同时,逐渐养成从外到内、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生活的习惯。在指导思维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轻易地框定学生的思维,强迫学生给出统一的答案。首先,文学意蕴本身具有丰富性的特征。面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心理基础和生活经历会导致学生不同的解读方法,从而获得不同的体验和感知。第二,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回答,而是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表达独立意见”,“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倡导多角度的创造性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其五,讲―――初识文学表达美。
在课内外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一步一步地练习讲童话。例如,我们可以从复述开始,引导孩子学习如何合理地展开故事情节,然后整合情感,增加表达色彩。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根据现有情节继续讲童话,或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独立编写(讲或写)童话。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充分理解童话文学的情节美和表现美,还可以帮助孩子丰富词汇,锻炼表达能力,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d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