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孩子没有好朋友怎么办》,欢迎阅读!
范文大全
孩子没有好朋友怎么办?(儿童交往)
案例:妈妈下班去幼儿园接女儿,看到女儿闷闷不乐地走出来,妈妈没有询问什么,回家后,在饭桌上说起了这件事情。
妈妈带着微笑说道:“今天妈妈发现可爱的小公主似乎不高兴呢。” 女儿委屈地说:“孩子不开心。” 妈妈关切地问:“能不能告诉妈妈,是什么事让你这么不开心?” 女儿似乎在思考些什么…… 妈妈温和地说:“妈妈非常爱你,希望能够帮助你。” 女儿低下头,扯着衣角,终于说道:“幼儿园小朋友都不跟我玩,我没有好朋友……” 妈妈突然觉得很伤心:“原来是这么回事啊,那至少你还有妈妈啊,妈妈永远是你的好朋友,愿意跟你玩。”
女儿:“可是我很想跟幼儿园小朋友玩……”
“孩子没有好朋友”表明孩子的社会交往存在障碍,如果不及时帮助孩子解决这种障碍,孩子到了中学以后,就可能因不会和同学、老师交往而苦闷、焦虑,从而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幼儿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了解、掌握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和步骤。
一、幼儿人际交往的重要性---2-6岁时关键期
交往有利于孩子的智能发展。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际交往是一种基本智能,指能够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感觉,并运用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与他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能力。2~6岁是该智能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年纪的孩子,当与别人发生分歧时,能不再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也会客观的跟对方协商来解决问题;当别人遇到难过的事时,能理解、感受对方的难受,并且说一些关心的话语……还有教育家指出,人能否成功,20%靠能力,80%仰赖于良好的人际关系,那就要求我们要从小培养起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另外,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人际交往不良常常导致出现心理疾病。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孩子,你会发现他每天都很快乐,对人也热情大方,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家伙;而缺少良好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胆小拘谨、害羞怕生、孤僻退缩、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击等,越是这样越没有小朋友喜欢跟他玩,而他也就越表现出上面的状况,从而使得他的人际关系更加糟糕,两者形成了恶性循环。而良好的人际交往中的爱、包容、分享、合作……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灵丹妙药。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同伴交往中,不同的孩子知道的生活常识或者知识面肯定不一样,他们在共同活动中也会有着各种不同的具体表现,即使面对同样一张白纸,他们也肯定有不一样的用法,所以在同伴交往中,孩子可以互相模仿、互相学习,孩子交往是一个极好的学习平台。同时,同伴交往也为孩子提供了更多的与人交流、合作、讨论的机会。这些都很有利于孩子知识面的扩大,发展孩子思考、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主要通过以下几点着手:
(1)成人给孩子做好榜样。
孩子总是擅于模仿的,他不会区分好坏优劣会一股脑的全部吸收。你会发现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都跟他的父母很相近,父母待人谦和孩子也很大方有礼貌,父母脾气暴躁孩子跟小1
范文大全
朋友也常常打架,那么人际交往能力也不例外,做父母的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这样孩子才能见样学样,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2)经常跟孩子交流。
经常跟孩子交流这一点很重要。成人要从朋友的角度,在民主、平等、尊重的前提下跟孩子交流,这样孩子才会愿意把心里话说给你听,他才会把跟同伴之间发生的矛盾诉说给你,寻求你的帮助。成人不能强制孩子怎样做,那样会使孩子以为与人交往是件很恐怖的事情,父母可以很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观点,然后给出建设性意见,鼓励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拿主意,去思考。这样的经验积累的多了,孩子自然学会如何与人交往了。
(3)鼓励孩子和同伴交往。
父母可以经常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玩,或者到有同龄孩子的朋友家里去,让孩子们一起游戏、听故事、唱歌、跳舞、画画,逐步培养孩子与同伴交往的习惯。在公众场合,要鼓励孩子和小朋友打招呼、自我介绍等等。
(4)帮助孩子选择玩伴。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的确是不容轻视的,历史上孟母三迁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尤其对于5、6岁的孩子,他们尚且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偏偏他们的模仿能力又非常强,极易受到同伴的影响。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选择玩伴,尽量将孩子和那些体力相当、爱好相近而且家庭教养相似的孩子组合在一起,这样,他们可以在一起就某个问题进行探讨,可以互相之间学到一些好的东西。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要家长帮孩子拒绝反面教育。让孩子适当接受反面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有一定好处的,但不是在幼儿时期。
(5)尽量让孩子在交往中获益。
谦和礼让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养成谦让的习惯,经常会让孩子分享自己的东西,但是对于年龄尚且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孩子又怎么会认同家长的做法呢?家长这样做不仅无情地剥夺了孩子应该享有的权利,而且使孩子感受到了来自同龄小伙伴的威胁,因为孩子会把自己权利的丧失与小朋友的存在联系在一起,孩子自然也就越来越不喜欢和小朋友交往了。
当孩子在身边时,不要对朋友的孩子表示出过于的喜爱,家长可能只是表示礼貌而已,但在一边的孩子就可能理解不了家长的行为,孩子会认为爸爸妈妈不喜欢自己喜欢别的孩子,如果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孩子就不喜欢和其他孩子玩了,不仅如此,他对家长的感情也会出现裂痕。这也是没有让孩子在交往中获益的表现。
其实长期以来,许多家长没弄明白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家里的任何东西,尤其是孩子的东西,孩子都有比其他孩子优先使用和支配的权力。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交换的原则是: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所以,当小朋友的存在使孩子的利益受到威胁时,孩子就会视小朋友为对手而不是伙伴,那么,这样的交往又怎么会持续下去呢? 交换(热情、微笑、请求、实物交换) (6)正确认识和处理孩子交往中的不良现象。
孩子在交往中难免暴露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孩子抢夺别人手中的玩具,或一大堆玩具自己一个人霸占,不愿分给别人,或者孩子动不动就打人,或者孩子总是被人欺负等等。其实,孩子在玩耍中产生摩擦、矛盾,甚至闹出纠纷,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孩子就是在不断地解决这些矛盾、摩擦、纠纷中一步步长大的。家长不要过多的掺和孩子们之间的事,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aY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