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贞”——文化内涵

2023-06-04 16:37: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说“贞”——文化内涵》,欢迎阅读!
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

的字形以及字典等对字的注释,看儒家妇女道德观的形成及变迁。



标签:贞;字形;字义;文化内涵

一、的字形

追本溯源地说,的字形得从字说起。《古汉语常用字字源字典》中字的释义,就是假借为,后加形旁而成,卜形鼎声。占卜。陟盈切,庚韵,zhēng。既然如此,对于字字形的考究,就得从入手。



(一)的字形

鼎是古代的一种炊具,圆身、三足、两耳,多用青铜铸成。这个字从小篆起,便沿着甲骨文的形体演化下来。



(二)的字形

古代同字,但形体稍有不同。的甲骨文,便是前文字金文的瘦化形体。后来,在金文的上方多加了一个占卜之意。古人迷信,常常用火去烧灼龟甲,根据龟甲上被烧开的裂纹来推测判定自己的凶吉祸福,就是龟甲上烧出的裂纹的形状。上加,就是用来表示火灼卜甲以问凶吉的意思,这就是。但字发展到小篆阶段,脚突出的花饰被完全简省了。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隶书和楷书。今天,又用的简体把简化为。这个会意字本义也是占卜。因为又重又大、不轻易动摇搬走,所以后来又派生出坚定的意思来,一个人意志情操坚定不移,便叫坚贞



二、的字义

古代文献中的

贞是会意字,从卜,从贝(甲骨文作,后省改为。鼎本是食器,这里表火具,即用火具而卜。本义是占卜的意思。



《说文》:貞,卜问也。从卜,贝以为贽。会意。京房说,鼎省声。

《周礼》说:凡国大贞,卜立君,卜大封。假借为、为。端方正直。

《论语》君子贞而不谅。






三国时期,的含义逐渐演变为:坚定不移。多指意志或操守。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有提到贞良死节之臣



到唐代,贞的含义又有了些微的变化,房玄龄在《晋书》中写:严霜识贞木。这里又是坚硬、坚劲的意思了。



开始成为忠诚,真诚的意思是在张衡的《思玄赋》里:慕古人之贞节这里的贞是诚的意思。贞操,节操,旧称女子贞节



《周书·谥法》清白守节曰贞。《史记·甲单列传》贞女不更二夫。

三、文化内涵

是女性深层道德规范和衡量标准。女性要恪守贞节,是指未嫁而夫死的女子,守贞不嫁(胡适,1918;节是指丈夫死了,绝不再嫁,也不私奔(鲁迅,1918。这种女性片面的贞节观,至我国宋代程朱理学兴起之后,走向了极端。北宋理学家程颐坚决反对寡妇再嫁,其有一段名言即: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至清代,贞洁观念更达到病狂状态和宗教化的程度。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在民众中流传的贞节观已深入人心。至民国间,甚至制定褒扬贞操法律,大兴褒扬贞烈之风,进一步提倡和强化女子的贞节。



(一)先秦文献中与妇女贞洁有关的记载

1.《左传》说明春秋时女子守寡,其家即亟为择配。

2.《礼记》:夫死不嫁。

(二)秦汉时期有关妇女贞洁的记载

1.《女戒》: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

2.秦始皇第二次巡游时,泰山刻石曰: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



3.《烈女传》鲁秋胡子新婚五日,即宦于陈,而五年乃归,道逢妻子采桑,因不识而戏之,遭拒。后归家。其妻洁妇羞愧悲愤,耻夫无义,遂投河而死。



(三)秦汉以后对女性贞洁观的记载

1.《隋书》:自昔貞专淑媛,布在方策者多矣。妇人之德,虽在于温柔,立节垂名,咸资于贞烈。温柔,仁之本也;贞烈,义之资也。






2.唐,李世民登《即位大赦诏》节义之夫,贞顺之妇,州府列上,旌表门闾。



3.宋代朱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4.清光绪年间浙江《浦江县志》:贞女:张树勋,幼字方家涌为妻,未纳采。粤寇至涌家,涌被掠。寇退,姑迎氏至家,以待夫回,时氏十九。及闻夫被害,斩缞二年,誓不再适。



从上述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妇女的贞洁观在我国存在经历了相当长的一历史时期,每个时期又有其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在先秦时期人们对妇女的贞洁并不是十分看重的,那时妇女相对来说比较自由,比如她们在丈夫死后有再嫁的自由,尽管我们看到《礼记》中说:夫死不嫁。但是通过查阅前人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也仅仅只是写在书上而已。



而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诸如《女戒》《烈女传》等对妇女进行规范的书籍,妇女的行为开始受到重视,妇女的贞洁观逐渐形成,并日渐发展,尤其在秦汉之后的宋代,随着程朱理学的发展,妇女的贞洁观达到一个顶峰,其甚至被看做远远高于其生命,是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妇女受到严重的束缚,无人生自由可言。而这种风气亦持续到了清朝——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直到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



【参考文献】

[1]周乐诗.女性学教程[M].时事出版社,2005.

[2]徐安琪主编.社会文化变迁中的性别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王传满.秦汉时期的贞洁观及女性人格[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9.

[4]叶玉琴.女性传统观的几点解读[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606.

[5]杜芳琴.中国社会性别的历史文化寻踪[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6]章义和,陈春雷.贞节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P9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