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论文》,欢迎阅读!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刍议
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随着社会文明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安全文化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构建“和谐校园”成为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工作,而“安全才能和谐”是平安校园建设的最基本要求。因此,致力于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是社会安全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子系统,是高等学校在长期办学、育人、发展实践中,为保障师生员工的安全,建立完善和谐的安全环境,并使全体师生员工形成良好的安全价值观、态度和素质,从而积累的具有高校特色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高校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具有创新孵化功能功能,其表现为校园安全文化能够孕育出新的安全思想、新的安全理念和新的安全科技成果。在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中,师生的安全需要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安全运行精神动力,为校园的安全运行目标而努力奋斗,并致力于安全方面的各项研究、探索与实践。校园安全文化的创新孵化功能 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渐显著。同时,校园安全文化还具有社会辐射功能。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不可能仅仅封闭在校园内,随着高校的社会开放性程度日益提高,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孵化成果也必将辐射到整个社会,为社会所用的同时,也需要在社会需求的指引下不断自我完善。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作为高校校园建设的重要部分,但其现阶段的建设过程中却存在诸多不足。首先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定义的不统一性导致评价衡量标准很难统一由于目前对安全文化、校园文化等概念尚没有统一的定义,这就使得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也同样没有相对统一的定义。在这样的情况下,各个学校在进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会出现对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理解不同、建设内容、建设重点不同,从而导致衡量这些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优劣的标准很难统一。
其次,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内容的多层次性导致评价标准无法一一量化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容包括安全硬件设施、安全制度、安全组织机构保障、安全文化活动、校园安全精神等,涉及物质、精神、制度等多个层面。物质层面的内容最易衡量;制度层面的内容相对较难评价,对于一项制度的评价一般带有较强的主
观性,很难用客观数据来评价;而精神层面内容是最难评价的,所有的相关理念、信念、价值取向等都是在长期潜移默化中积累形成,这些只能通过行为主体的行为结果来反映,而行为结果又可能同时受到家庭文化、地域文化等。高校校园文化是多元化的,其它文化意识的影响,不能简单评价为就是校园安全文化产生的结果。
再次,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缺乏系统性建设。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决定了它的体系必须架构在精神和物质相统一的基础上,体系的完整程度直接关系到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质和量。完整的目标体系应该包括培养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素质,建设(配置)高校安全保障(服务)场所、设施、器物等物 态载体,建立健全与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预警机制等内容,充分兼顾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活动组织各方面。既要有防微杜渐性质的日常防备,又有快速应对的危机管理能力,既要有一般性、传统性的安全文化,又要建设从事专门工作所需的专门安全文化和应对信息时代挑战的网络安全文化。对照上面的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系统性要求,目前现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或缺失的地方,如:大学生安全素质参差不齐,安全保障和预警机制不健全,安全管理水平与保障要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安全制度执行难,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出现执行不力;安全经费投入不足等等。
综上所述,对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途径进行探索是现阶段校园文化安全建设的工作重心。首先是进行安全素质的培养。安全素质的培养所谓安全素质,简单讲就是人们应具有的安全知识和行为,即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健康有较为深刻、全面、科学的认识,并使自己的行为始终符合安全规范的要求。安全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和伦理道德素质。安全素质、道德素质不会自发形成,也不会自行提高,它需要靠教育和人们主动的学习,同时也需要制度和法律的约束。安全理念就是我们常说的安全的指导思想、安全的宗旨。安全理念设计一般采取自上而上、上下结合的办法,既要体现国家总的安全理念,又要结合高校实际,突出高校特色。对决策层和管理层来说,是否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至关重要。要把安全理念渗透到高校安全 管理的全过程、各要素之中。具体说来,高校安全文化构建的指导思 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安全第一,生命至上”为理念,以培养和提高队伍素质,实现本质安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OY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