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茹志娟《百合花》读后感2000字》,欢迎阅读!

茹志娟《百合花》读后感2000字
著名作家茹志娟老师的小说《百合花》,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非常著名的一篇小说。当时曾轰动全国,人们争相传阅、讲述。
这个动人的故事曾经感动过几代人。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小说中那感人的场面: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把自己心爱的嫁妆,一床绣着大百合花的被子,盖在了一个刚参加革命就牺牲了的小战士身上。这种无私的大爱,这种军民的鱼水之情像美丽的百合花一样盛开在祖国的大地上。今年国庆节,《小说选刊》又把这篇小说作为开篇之首,献给广大读者。也说明了: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旦走进了人民的心中,她的生命力就是无穷的。
茹志娟的《百合花》是在1958年3月写成,是茹志娟的杰出的代表作品。这篇小说构思新颖,视角独特。在一个短短的作品里,在一个简单、平易的事件人物身上,却使人看到整个时代脉搏在跳动;一个普通人物的遭遇,却使人看到整个国家的命运;写普通人的成长,而且还注意在细微之处挖掘出人物性格的性格美、心灵美,并从中折射出现代的英雄的光芒。单纯的细节,丰富的情节是茹志娟小说的另一个特点。这篇小说风格清新俊逸,于平凡中见诗情,于淡雅显绚丽。
关于它的创作背景,茹志娟曾说:“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我丈夫王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于是,《百合花》成为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这篇小说引人注目的叙事特色就是女性视角,即“我”是个有强烈性别意识的角色。一开始就写在战争爆发前,因为“我”是女性,才被团长安排到前沿包扎所,才引出了小通讯员的护送。小通讯员是个刚参军一年,只有十九岁的农村青年,质朴憨厚、不善言辞,特别怯于与异性的交往。为了突出他的后一特点,作者用较大篇幅描写了他与“我”和新媳妇两位女性的关系。在小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的路上,是初步展示小通讯员的性格的重要阶段。作者有意地把这段行军路程安排在白天而不是夜晚,安排在总攻之前而不是炮声呼啸的战斗之中,使得小通讯员不愿与女性接近的个性明显地暴露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微微有些女性特有的撒娇,如走不动路啦,主动与小通讯员认老乡啦,甚至带有挑衅性地问他娶媳妇没有等等,表现出一种战争年代思想感情开放的新女性特有的“泼辣”,以反衬小通讯员的外表腼腆淳朴和内心荡漾着对女性的喜悦。同时“我”在情节上主要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联系了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叙述了“我”的所见所闻;这也是一个限制性人称叙事视角的需要。文中省去了小通讯员借被子的过程、小通讯员如何英勇和牺牲的过程;这都是因为叙述人称的问题,“我”没有设置其中,所以也没法写。“我”的存在也增加了故事与读者的亲切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
小说取材的关注点不在战争过程(把战争过程当作一个背景),而在于战争中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说主要叙述了“我”和小通讯员以及新媳妇的情感关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人
性的美,在日常生活中“我”的生气、兴趣、亲切等等,还有小通讯员的害羞、活泼之美。在人物描写中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写普通战士平凡一生的一面,摆脱了英雄概念的束缚。“我”是限制性的第一人称视角和女性视角而不是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这些都为此篇小说增色不少,吸引读者更多地去了解,去细品此小说。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Mj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