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书籍的插图及装帧设计

2022-10-28 09:01:3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论书籍的插图及装帧设计》,欢迎阅读!
插图,装帧,书籍,设计
试论书籍的插图及装帧设计

作者:刘楠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





(赤峰学院 美术系,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要:书籍不是一般商品,而是一种文化。因而在书籍设计中,哪怕是一根线、一行字、一个抽象符号,一两块色彩,都要具有一定的设计思想。既要有内容,同时又要具有美感,达到雅俗共赏。书籍装帧设计是一本书的包装,通过艺术形象设计来反映书籍的内涵。从封面计、扉页设计到插图设计,书籍装帧在某种程度上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购买欲。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书籍、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只用文字传达是不够的,而插图的出现则起到了保证无障碍阅读、传播艺术形象、传递准确信息的作用。

关键词:书籍;插图;装帧设计;形式意味

中图分类号:J2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2-0210-02

一、插图在书籍中的视觉传达

书籍插图是书籍装帧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性质的书对插图的要求有所不同。在当前人们所研究的插图艺术中,大多数是研究艺术价值,往往忽略了书籍插图在书籍设计中对思想的传播所起到的媒介作用。我国的书籍插图作品兴盛于明清时期,对当时图书出版印刷业的兴旺发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实书籍插图作品创作的原型是来自我国版画艺术,版画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重要的一个画种,其中木刻版画占据主要地位,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过程,我国因而被世界公认为版画的发源国家之一。书籍插图是随着我国木刻版画的兴盛而来的,即书

籍插图从木刻版画艺术转化而来,它既繁荣了出版印刷业,也给我国早期书籍插图注入了生机。

(一)书籍插图

插图就是“插”在文字中的图画。插图使出版物更直观、生动并更具艺术性。插图是一种再创造,真正好的插图并不是简单的对文字的注释,是经过了创作者的提炼、再表现的过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与文字的关系上,插图是对文字的补充,是服务于文字的。插图形式一般来说有肖像性(绣像)、情节性、装饰性等。文艺作品的插图,要选择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用形象描绘出来,使可读性和可视性结合起来,增进读者阅读的兴趣,得到美的享受。少年儿童读物和部分教科书的插图,形式上要通俗易懂,适合读者的趣味和理解力。摄图片是现代科技和印刷技术日益发展条件下的产物,也是一种经常采用的插图方式。

(二)插图的媒介特征

书籍插图是与书籍一起流传的,虽然不能完全独立存在,必须以刊本为基础,但它的功用却是文本所不能替代的。在古代,大多数的人们识字有限,而书籍却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时期,正是插图使得史书中所表达的意思与思想得以传播。

1.图象传播。图像作为一种世界性共同语言的交流传递媒介,既具有艺术创造和艺术赏的价值,又具有客观性、直观性、证言性、写实性、易明性等特征。可以与文字相媲美,彼此独立存在,又可相映成趣,互为连释、补充和引申。插图的出现,以一个直观媒介的方式,保证了大多数阅读者的无障碍阅读。它以图助文,图文结合,对书籍所要表达的内容加以描述,


象而直观,而且不需太多的阅读能力即可欣赏,是书籍阅读的重要辅助和很好的文本说明。插图本身就携带了这样的一个信息,作为一种可移动的媒介,传播着它所能够传播的内容。

2.作为载体传播了艺术形象。插图对于舞台演出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周心慧在《古本戏曲版画图录序》中说:“插图版画的功用,并不仅仅在于从审美角度来提高图书的艺术欣赏价值,同时也是梨园搬演的图释指南。这样就更易理解不少早期的戏曲插图,在人物造型上为什么宛若舞台演出的写真,身段、动作无不毕肖了。”书插图当然也不例外,夸张美化了的艺术造型,写意性的动作身段,精心刻画的服装、化妆和舞台背景,无一不为舞台演出提供了很好的启迪和借鉴。画家所画的插图也通过图形的方式来传递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自己独到的一面,可以说书籍插图就是反映了作者的一种内心舞台。

3.传递相对准确的信息。书籍中的插图传递了文字信息,可以让人们通过插图来了解文字,也可以通过文字来释义插图,准确的传递作者一些内心想法。

4.无声无息的传声筒。插图设计是活跃书籍内容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了它,更能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和对内容的理解力。并获得一种艺术的享受。少儿读物更是如此,因为少儿的大脑发育不够健全,对事物缺少理性认识,只有较多的插图设计才能帮助他们理解,才会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目前书籍里的插图设计主要是美术设计师的创作稿、摄影和电脑设计等几种。摄影插图很逼真无疑是很受欢迎,但印刷成本高,而且有的插图受条件限制而通过摄影难以达到,如科幻作品,这时必须靠美术设计师创作或电脑设计。有的书籍装帧设计里所用的插图都是手绘的,与一般的书籍插图在绘制上和设计上有很大的区别,它是结合数位板、压感笔和电脑软件PAINTER9.0来完成对一些事物的不同感悟,利用视觉上、感官上的传达来吸引读者。用插图所传递出的不仅仅是图的本身,有些插图远远超过了用文字说明的力量,这正是插图本身的魅力之所在。当然,一本好的书,仅仅只有插图是不够的,在现在越来越快的生活环境里,人们习惯了用最短的时间,通过一些简单的文字来明白一些事情,我们也看到书店里耐人寻味的小品类书籍很畅销,读者在读这些书的时候,明白图形所传达的内容,研究课题也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再之,一本好的书籍不仅要从形式的吸引上打动读者,同时还要做到“耐人寻味”,这就是要求设计者具有良好的立意和构思,从而使书籍的装帧设计从形式到内容形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书籍不是一般商品,而是一种文化,因而在封面设计中,哪怕是一根线、一行字、一个抽象符号,一二块色彩,都要具有一定的设计思想,既要有内容,同时又要具有美感,达到雅俗共赏。

二、开本的设计

图书因类别不同,开本也须不同。在开本选择上没有固定的标准,这样会使书看起来很轻松,避免由于色彩上和设计风格上的统一而显得单调。

(一)系列书籍设计

系列书籍设计在书籍装帧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系列书刊的出版发行,具有整体性、联系性的特点,好的系列书籍的装帧不仅使人赏心悦目,而且对书籍在市场上的销售也有着很大的影响。系列的设计容易给人整体感和震撼力。

系列设计要有共性,联系性,封面设计上的文字、色彩运用等等都是共性。在处理系列书籍时,首先要有设计思路,对各书的信息进行分析调研。几本书的颜色可以统一,也可以有些小的变化。

(二)书籍装帧中立体的形式意味


在书籍装帧设计中,书籍的整体形态就是一种“形式”设计。书籍的整体形态包括开本设计的形式感、精装平装的形式感、书籍函套的形式感等等。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策装、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线装等等,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书籍外在形态的形式美。书籍装帧设计首先就是书籍外在的整体形态的设计,其使命之一就是在书籍外在形态上酿造“形式意味”的美感。体现古代书籍卷轴装的概念,使书籍看起来不仅仅是书装的形式,也表现一种包装的形式。书籍装帧的形式美,不仅仅是表现在平面上,更表现在书籍的整体形态上。书籍装帧艺术从根本上讲,是立体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多因素的艺术门类,书籍与读者的审美关系是动态关系。所以,书籍的形式美,应该在立体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动态的空间中展开。书籍装帧艺术的形式意味颇像雕塑,因为书籍的外在形态是一个端庄的六面体;它的形式意味又像电影,因为阅读是一个时间过程;它的形式意味甚至有一点像舞蹈,因为翻阅使阅读成为一个动态的审美过程。

(三)书籍装帧中平面的形式意味

书籍装帧艺术的形式意味既是立体的,又是平面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每一次停顿、每一瞬间的阅读,都是一次静止的美的享受。所以,书籍装帧的封面、书脊、封底、内文版式上的平面的视觉形象,其相对独立的平面设计要具有自身的形式意味,与外在的书籍立体形态的形式意味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书籍装帧艺术的整体设计的魅力。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封面“形式结构”往往是设计者首先思考的问题。有的封面采用了“竖线”的形,以挺拔的“力”追求崇高;有的封面采用了“竖线”的形式结构,以宽阔的“张力”追求稳定;有的采用“圆形”的形式结构,以弧线追求柔美;有的采用“点、线、面”的形式结构,以不稳定的“物力”寻求“心力”的提升;有的采用“面形”的形式结构,以最常见的不规则面形状的“力”寻求“心力”的规矩等等。众多的形式结构关系,使得书籍装帧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式。而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点、线、面、色彩的某种组成方式或组成方式之间的关系,是造就装帧设计“有意味的形式”的又一个重要手段。例如: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有节奏的重复以及由大至小、由强至弱、由粗至细的渐变,都是构成“有意味的形式”的要素。另外,线的节奏、黑白的节奏、色彩的节奏、符号的节奏、形状的节奏,也都是构成“有意味的形式”的要素。《涂丫》的封面设计之所以动人,就是因为封面的“有意味的形式”发挥了关键作用。强烈的色彩对比、鲜明的节奏、色块的张力、明快的曲线,这一切都成为该书封面“有意味的形式”的要素。

总之,无论书籍装帧的“形式结构”变化酿造的“同质异构”的审美体验,还是形式中的点、线、面、色彩、形体酿造的形式意味,无论是形式造就的协调与柔和之美,还是激烈的动荡之美,形式意味几乎渗透到书籍装帧创作的一切空间之中。“有意味的形式”甚至还包括装帧材料肌理的“形式意味”。因为书籍装帧材料之间的搭配关系,也是一种美丽的节奏。克莱夫·贝尔把艺术品是否具有“有意味的形式”看作“是艺术与非艺术的根本区别”,一本书籍的装帧,具有“形式意味”就美,没有“形式意味”就不美。所以,“有意味的形式”是书籍装帧艺术的生命。

现代西方美学家阿恩海姆强调“形式”与“心理”的“同质异构”关系的时候,虽然发现了“心理—物理”场的规律,但是却忽略了“形式美”的社会历史根源。所以在书籍装帧设计中,这种渗透着社会的、民族的、历史的审美现象非常之多。对于形式美,不但要从“心理—物理”的角度去理解,还要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去考察。这样,书籍装帧设计中就会更好地调动“形式”的力量,做到形式与意味相通、形式与心理相应、形式与生活相应,在千变万化的形式中显现无限的情趣与韵味。

(责任编辑 姜黎梅)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Ji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