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理论学习反思》,欢迎阅读!

教育理论学习反思
课堂教学中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多年以来形成的共识,但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
一、精彩进入,营造学生“参与”氛围
精彩的导入,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对学生的内容引起注意和兴趣,从而使学习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使学生处在主动参与的状态。
二、变模仿为创造
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智力也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这一过程是教师无法代劳的,所以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也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
老师示范、学生机械模仿和老师“铺路”,学生自己探索的作用大不相同,让学生自己通过动脑,学生从“模仿性”向“创造型”发展。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落实。
通过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学习及课堂教学实践,我对教案设计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作为一个参加新基础实验的教师,首先要有教案意识。教案是教师对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教案意识是指教师按自己编制的程序或讲解或与学生“一问一答”的执行教案。大部分教师根据对大纲教材的理解,教育参考资料和个人经验,学生情况进行精心备课,并不断征求多方意见,力求达到教案的完美。但仍不能应付课堂上出现的意外问题,主要是因为教案是预先设计的,而人的思维是变化的。有的教师能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适时地调整教学环节。我们虽看不到他完整的教学设计,却看到他以学生发展为主和较高的课堂调控能力。
其次,要综合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以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价值观指导下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完成的最后一个综合,就是将每节课具体要教学的内容与教学过程的事先策划结合起来,构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新基础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
由缰式的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在教学方案中,要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局限于认知,它还涉及到学生在这节课中可能达到的其它目标。目标的设定要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分析、对可能的期望发展分析的基础上。目标有“弹性区间”,这既是为了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教学过程的设计重在由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等的全程关联式策划。至于终点,何时嘎然而止,并不是绝对的,重要的是水到渠成,不是硬性规定的步子大小与全班齐步行进。过程的设计也要有“弹性区间”,可以通过不同的作业、练习、活动来体现。过程设计还要策划教学行进中的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与方法,活动效果的预测和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间的互动方式等一系列方面,最后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这一新的设计要求,较之设计出精细的提问、预定标准答案,写下教师上课要讲的每一句话,准确计算好一节课不同环节的时间分配等典型传统教学方案的风格来说,似乎线条要粗得多,留下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可变换的弹性目标、空间和时间。然而正是这些不确定性和可变因素的引入,使课堂教学有可能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有可能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有可能使师生积极互动,擦出创造的火花,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
新基础教育正是通过对统一制定的确定性的教学内容的深度开发、重新组合和多向激活,正是通过把弹性因素和不确定性引入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使教学设计为师生课堂教学的实践留出了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的可能;使教学要为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服务的价值观,落实转化为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预先策划,并为这一价值观最终渗入和体现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实战前”的“作战方案”式的支撑。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督促自己努力备好每一节课,让课堂不断焕发生命的活力。
计算机组 张丽
2008-11-10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I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