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建设的理论创新

2022-10-19 02:28:3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建设的理论创新》,欢迎阅读!
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社会,建设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建设的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建设的理论创新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着眼于新的实践,积极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治党治国治军的新的理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阶段性特征的要求,把社会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把社会管理放在社会建设突出的位置上,在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探索,对社会社会建设进行了新的理论探索和理论概括,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 第一,明确提出社会建设的概念,并强调要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大力加强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的社会设。由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必须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发展,四个轮子一起转来实现,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后,党中央又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的概念和思想,进而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举措。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明确了社会建设的目标。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当前我国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可见,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社会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论断,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相联系,我们的社会建设目标应当是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对社会建设的目标做出了重要表述: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科学设想,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社会理论和实践上的新进展。

第三,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必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设。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十七报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标题对社会建设进行了专门论述,凸显了社会建设的重点。十七大报告具体阐述了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对社会建设的论述更加清晰明确、系统全面,标志着党的社会建设思想达到了新高度,入了新境界,是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


第四,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能否做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为此,要善于把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同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同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同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社会建设和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中央要求,要加强对我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研究,注意研究国外社会建设理论,借鉴其积极成果,从而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规律性认识。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社会建设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建设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而来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进行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我们要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指导社会建设实践。

1.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这就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回顾我们党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尽管在不同时期,社会建设的形式与内容有所不同,但都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公平正义理念贯穿于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切实提高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自觉性。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事业相对滞后于经济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特别是我国发展中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发展起来了的问题不比不发展起来的时候少。 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党中央明确指出,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水平,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设立专篇,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出了整体部署和具体安排。我们要清醒认识形势,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自觉性和责任感。

3.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方针和部署。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二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三是进一步加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FX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