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文献检索

2023-01-17 13:37: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文献检索》,欢迎阅读!
就业问题,文献检索,大学生,关于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文献检索

引言: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者的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一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各国都非常重视,中国更因为其特殊的国情,而备受各界学者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时下急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笔者认为就业难,难就业的原因主要来自大学生自身、高校、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四方面。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部长李军凯说,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四点原因,包括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与偏差;中小企业招聘人才缺乏规划;学生知识与实际应用难以衔接;女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等。 一:从大学生自身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 1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一是选地域。在大学生的意识中,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这导致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少人问津,而都市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是挑单位。大学毕业生都希望选择一个地域条件好、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三是重薪酬。高薪水、高福利等盲目求富观念在大学生中流行,带来了就业难。

2毕业生综合素质缺憾。一是学业不精。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只是混,没有静下心来学习二是社交能力欠缺。说话办事的能力、沟通合作的能力、交际公关的能力欠缺。三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有的学生很不重视社会实践,甚至连学校要求的暑期社会实践都不能认真完成,更谈不上学到具体的实践。

二:从高校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2002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的毕业生达到了大学生就业的历史高峰,人数达到了280万人,比2003年净增了68万,增幅为32%,预计到2005年毕业生将达到340万人。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27月份,全国待就业毕业生为50万人,20037月份达到70万人。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共有2400万城镇劳动力需安置,其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共600万人,登记失业人员近800万人。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三: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 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最主要是看重学生如何调整就业心态提高职业素质高技能反倒其次;而大学生甚至学校看来,提高技能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整就业心态并不重要。用人单位认为德才兼备是用人的恒久标准,单位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自身的重视程度要高得多。 四:从就业市场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

()从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就业市场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而逐步建立的。它不仅使毕业生资源得到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且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政府部门会定期组织人才市场高校也会组织校园招聘会。但如何将各种资源更有效地组织起来,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这就需要高校或专门的中介组织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大学生就业市场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国家从1985年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了我国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后也陆续颁布了一些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文


件,到2000年,教育部取消毕业生派遣证,改用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结束计划分配、派遣就业制度历史,开始了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

对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目前国务院明确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管理主的高校管理体制,批准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由教育部归口管理但对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各个组成部分、毕业生交换的各个环节,业生、用人单位、市场管理方的相互作用、合理制约机制还不是很完善。

()大学生就业市场投资主体单一。目前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的主要有政府部门、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机构。政府部门、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机构由政府提供经费为毕业生提供公益性服务,高校就业服务部门由高校提供专项经费为本校毕业生提供免费的校园招聘组织与服务活动。仅仅是这两种毕业生就业服务是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毕业生就业需要的。专门的就业市场中介组织应运而生,它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而收益则可通过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

()大学生就业市场服务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在高校及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一般是高校老师或公务员,服务意识低,服务态度不令人满意。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为用人单位提供优质服务,不断稳定拓展新的就业市场吸引更多单位来招聘是非常重要的。市场化的就业工作就要树立服务意识,增强服务理念。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对用人单位提供的服务要做到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在服务工作中不断开拓思路,勇于创新,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努力改进工作态度,做到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热情耐心、细致周到、文明礼貌。

专家认为,未来几年大学生就业市场会呈现以下趋势:

一、近两年,就业市场上最火爆的专业当属与IT业相关的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不少高校该类专业供需比达110以上,有的甚至更高。 二、金融、财经、政法类职业的从业者多是“白领”或“金领”工作条件好、收入待遇高,受人尊重和羡慕。但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看,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经济学、财政学、政治学、法学等专业初次就业率不足80%,而且不少人并没有从事该专业。 三、21世纪是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世纪,这已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因此,可以断言,生命科学类专业有可能是继信息类专业后最热门的专业。

四、哲学历史学、宗教学社会学、人口学等专业是近年来就业比较困难的专业。从200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看,哲学历史学、人口学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80%左右,教学65%左右,社会学在70%左右,民族学在40%左右。

此外,专家预计,环境科学类、土木建筑类、管理类、外语类专业社会需求将大大增加。机械类、材料类、化工类、仪表类、纺织类等工科专业需求平稳,不会出现需求滑坡现象。 所以,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找准定位。 1.充分认识自我,做好就业决策 大学生在择业前应对自己充分了解,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擅长什么,想干什么。注意学以致用,尽量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和形象、气质、性格、语言表达能力等非专业优势。 2.确立合适的就业目标 选择职业和确定目标单位之前,应从环境分析、企业分析等方面评估职业和目标单位的各种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顺从社会劳动力的流动分配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切忌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挑选就业地域和企业类型。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民经济比较吃紧的社会环境里,应当理智的把握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灵活的处理面临的机遇。 3.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 大学生必须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主动出击,把能够证明自己才能的各种软硬件拿出来,自我推荐,这样才可能被伯乐相中。如果一味的等、靠、要,结果只会是一事无成。 4.自主创业,就业有新路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状况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街,也可与企业或研究所联办大学生创业科技实体。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EI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