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认同的反思与对策

2022-12-04 22:06:4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认同的反思与对策 》,欢迎阅读!
理论课,思想政治,对策,反思,认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认同的反思与对策

作者:杨晓华

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3年第6



杨晓华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260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主渠道,思想政治教师承担着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弱化,极大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成效的发挥,也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学生的成才发展。分析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及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对于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认同;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7-0-02

职业认同是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目标、价值等所持有的评价和判断,它体现个体的认知、情感、态度和意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是其能否实现自我成长的动力,它对教师的职业实践和发展产生导向作用,良好的职业认同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认同现状

通过对上海松江大学城三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以及在问卷星网站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认同状况的调研,结果发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近年来出现弱化现象。在被调查220多位思想政治课教师中,有42%的教师认为工作没有成就感;37%的教师认为更想从事专业课教学64%的教师视之为谋生的工作而非职业,有部分教师称自己为教书匠;有59%的教师都在从事与教学不同的其他研究。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倦怠,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不高,出现了职业认同感弱化的现象。

进一步分析看出:教师职业认同度受学历、职称、教龄、收入状况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学历越高、职称越高、收入越高,认同感越高;教龄在10-20年之间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最高;40-50岁之间的教师职业认同感高于其他年龄段。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认同感弱化的原因

教师的职业认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1.学科自身的因素

首先,作为传播主导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课具有极强的政治性、理论性和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课程讲授多以理论说教、灌输为主,实践环节难以操作。学科政治地位较高,但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课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同和尊重,课程教学形式化和边缘化。其次,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还表现在教育对象思想的复杂性、动态发展性和教育内容的广泛性,


教师面对更高挑战和要求,都会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学科归属感缺乏。其三,思政治课的性质决定了教育效果的滞后性,使教师的工作成效、职业价值短期内难以显现,难免会使教师产生失望情绪和职业倦怠。

2.学校因素

现有的学校考核评价体系缺乏客观合理性。目前我国高校普遍以科研为导向,高校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质量及承接课题的水平,被看作大学存在的支柱,带来的一个不良后果就是教师为科研而科研。高校科研管理体系倾向于数量化、等级化,文理科都呈现规范化考核模式,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师个体和不同学科间的差异,科研异化为对职称、声望的追求。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师而言,过多的教学任务和投入,使得从事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大大降低,而科研又是岗位和职称评定的关键因素,极易造成思想政治课教师情感和心理上的抵触,职业认同感弱化。

3.个人工作情境压力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发展面临种种压力:其一,教学任务繁重。各高校思想政治课大都采用大班授课,每班少则一百多人,多则二百多人,教师课堂掌控难度很大,需要教师有持久的、高度的责任心和高超的授课技巧。其二,绝大多数任课教师都是四节或六节课连上,付出的体力劳动相当惊人,由此引发教师的职业病。其三,沉重的科研压力。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必然挤压用于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师而言,承接重大课题的难度甚大,但科工作量和科研成果直接影响教师的绩效工资、职称评聘、岗位考核。一方面是繁重的教学力,另一方面是沉重的科研压力,双重压力下必然引发焦虑、挫折及职业认同感的弱化。

4.社会因素

受专业和世俗观念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的社会评价偏低,社会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正视。当前社会转型期,不良社会风气对大学生品行和学习态度产生极大冲击,表现为课堂纪律的漠视、学习主动性差、成才意识弱等,有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都是讲大道理,枯燥乏味,对实际生活用处不大。学生在课堂上的消极态度会直接传递给老师,引发教师挫折感和失落感,造成职业认同感降低。

三、基于认知不协调理论的职业认同感强化对策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弱化,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会影响到教师的职业发展、大学生的成才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社会理学中认知不协调理论为重建职业认同感提供了客观的理论依据。美国社会理学家费斯廷格在社会认知论的基础上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他指出认知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关于自身特点和自己行为的知识;二是关于周围环境的知识。认知要素之间会发生不协调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认同感弱化体现的是认知要素之间关系的不协调。依据理论,改变认知不协调的办法主要有:改变与认知者行为(教师)有关知识,以改变行为(重建职业认同感);改变与认知者环境(学校、社会)有关知识,以改变与环境的关系(建立和谐关系)。

基于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有赖于教师、高校、社会三方有机支持系统的建立。

1.教师自身的努力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政治素质过硬、思想觉悟高,具有高成就动机自我价值实现的期望,而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他们不同程度出现了职业倦怠和认


同感降低,其根本在于教师压力的泛化和需求未满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教师学会积极适应,提高受挫和抗压力,调整职业期望,凡事不可过于苛求,只要尽力为之则已。其次是坚定职业信念和职业追求,对于学生要用以包容心去理解、接纳和引导学生发展。第三要通过学习和探索,不断提升课堂教学魅力,创新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第四要勇于在科研方面孜孜追求,树立化整为零的目标动力,坦然从事学科领域的研究。通过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

2.学校制度的完善

与其他专业和学科相比较,思想政治课有其特殊性,高校要充分认识这一点,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关注思想政治课教师身心健康。课程的评价考核体系要打破传统意义上“大一统、一刀切”的考核评价模式,从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职业和专业化角度考虑,充分认识到思政治课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适合课程本身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和考核机制,使

思想政治课教师形成职业的成就感和归属感,激发教师职业热情,增强职业幸福感和职业认同。

3.社会环境的优化

社会大环境对思想政治课价值的认识不足,给思想政治课教师带来许多的心理压力,这是导致职业认同度降到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不断优化社会环境、改善社会氛围,改善社会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身份地位的重新认知,创造尊师重教的舆论氛围,才能更好的净化社会环境,为思想政治课发挥育人作用提高有益土壤。通过党和国家的宣传、引导,社会民众的重新认识和舆论的推动,不断激发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怀,推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和教育教学效果的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严玉梅.大学教师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01.

[2]李飞.高校两课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略论[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6.

[3]陈虹,李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学版),20104.

[4]秦元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认同缺失的成因与对策[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211.

(责任编辑:辛美玉)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7g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