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转型期的食品安全治理——基于行为法经济学的分析》,欢迎阅读!

China's Food Safety Administration during Transition- An Analysis Based on Behavioral Law and Economics
作者:刘瑞明[1];段雨玮[2];黄维乔[1]
作者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中国工业经济 页码:98-116页 年卷期:2017年 第1期
主题词:食品安全;造假行为;短视认知偏差;锁定效应;行为法经济学
摘要: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食品安全事故令人担忧。为什么在政府采取了多种手段进行治理后,食品行业的假冒伪劣产品仍然层出不穷?本文在更为贴近现实的行为法经济学分析框架下研究发现:企业的“短视认知偏差”会放大“造假冲动”,使得企业生产更多的假冒伪劣产品,而且企业的造假行为具有“自我强化效应”和“互动传染效应”,这些效应在不完善的制度环境中被进一步放大,形成“行业危机”。这更好地拟合了现实情况,有效弥补了新古典模型的分析缺陷。在行为法经济学视角下,即使不改变其他的制度,仅仅改变监管资源的分配,就可以取得更好的短期效果。针对企业的“短视认知偏差”,通过设置“黑名单”和“累犯重罚”制度。重点监控“领队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差的企业以及造假成本较低的行业等措施可以有效“锁定”企业的造假动机。短期治理措施和长期的制度调整之间具有“交叉加强效应”,可以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起到更好的治理效果。因此,应当采取短期治理措施和长期治理战略搭配,“长短兼顾、协同治理”的手段。本文的研究修正和弥补了传统分析中的不足,对当前食
品安全治理和未来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完善具有重要启示。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7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