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文化运动预习提纲》,欢迎阅读!

高二历史 870份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政治方面:
①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②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③北洋军阀专制独裁。 (3)思想文化:
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 2、概况 兴起标志: 主要阵地 : 代表人物: 旗 帜 : 活动基地 :
思维拓展:当时被称为“官僚养习所”的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谁起了重要作用?为改革北大他提出了怎样的办学方针?在旧思想、旧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北大,提出这一方针的实质目的是什么?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材料: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设问:“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及其为什么吗?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成果显示: 教师点拨:“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陈独秀先生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技术、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
(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1.“打倒孔家店”
(1)树起“打倒孔家店”大旗的原因
①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逐渐变成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礼治秩序的一尊精神偶像。
②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康有为反对共和,以及其他帝制余孽的倒行逆施,都打着尊孔的旗号来蛊惑人心。
③新文化运动要反对专制,就必然要批判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孔子之道。 (2)陈独秀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批判 陈独秀连续发表《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指出:“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 “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人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这实际上是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意义
①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批判,其意义不限于对一个历史人物或一派学术思想的褒贬。李大钊指出:“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事实上,这正是“打倒孔家店”的政治动因与文化内涵。
②“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
③这场扫荡权威、破除偶像的文化革命,为后来解放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探究】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这个口号还适用不适用于今天?
——袁世凯为巩固其统治,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文化运动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但是,这个,号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这个口号绝对不适用于今天。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抛弃了优秀的文化传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鲁迅与《狂人日记》
(1)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批判的特点
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攻击最为猛烈,他主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利用文学作品深刻地揭露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的黑暗,对“吃人的礼教”的抨击即
出自他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狂人日记》对“吃人”的礼教的揭露
《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同时又是一篇声讨旧势力的战斗檄文。
【思维拓展】何谓“吃人的礼教”?
——礼教是指儒家提倡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揭露了其“吃人”本质。“吃人的礼教”的说法由此而来。 (3)对贞节观念的批判
①鲁迅发表了《我之节烈观》一文,把传统的贞节观与夫权思想和忠君思想联系起来,揭露“忠、孝、节”的伦理道德的危害性。
②陈独秀也撰文批判传统的贞节观念,指出这种观念与资产阶级的人格独立根本对立。
【思维拓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等分别反映了哪一深刻的思想主题? ——《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孔乙己》反映了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对人才的摧残毒害;《药》反映了对辛亥革命由于脱离群众而失败的思考,暗示唤起民众的觉醒是取得革命胜利的良药的深刻主题;《阿Q正传》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提出了启发民众觉悟,发动民众革命的重大课题;《祝福》反映了旧中国妇女的悲惨地位,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三)、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白话文兴起的原因) ⑴.文言文是旧文化传播工具。 ⑵.白话文便于普及新文化,新思想。
文学革命是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 1、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2、以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代替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 文学革命起到了什么作用?
1、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载体。 2、推动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
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做了思想文化方面的准备。 (四)文化平民化
1.教育界的文化平民化
民国初年,面向群众的社会教育或通俗教育已有初步发展。这些活动主要是在城市中对群众开展通俗教育,提高其知识水平,改良其道德习惯,进而改进社会风气。随后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社会教育蓬勃兴起,形成了平民教育思潮。
2.文学界的文化平民化
(1)在文学界,随着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不断得到推广。白话小说、散文大量涌现,其中白话散文不仅在内容上反映当时流行的社会改造、妇女解放、劳工神圣、风土人情等思想内容,体现出崭新的时代特色,而且在形式上出现了政论、杂文、随笔、游记、寓言、短评等体裁,风格多样。 (2)在“诗体解放”的口号下,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积极尝试创作白话诗,这种新体诗摆脱了旧体诗的束缚,既注重内容的革新,反映现实生活,也注意形式创新,“自由成章而没有一定的格律,切自然的音节而不必拘音韵,贵质朴而不讲雕琢,以白话入行而不尚典雅”。从胡适的《孔丘》、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可以一窥白话诗之风格。
三、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四、新文化运动意义:
1、
2、
3、
4、
5.、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6、通过白话文、文化平民化等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同步检测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当时各历史条件推动的产物,这些历史条件包括
①辛亥革命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③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新青年》创刊后深受青年知识分子的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之所以有如此反响,是因为 A.《新青年》宣传爱国主义思想 B. 《新青年》以民主、科学思想为其主旨 C.《新青年》歌颂了十月革命 D. 《新青年》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