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美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2023-02-17 00:49: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精选美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欢迎阅读!
故宫,观后感,文物,美文,精选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曾看过一本叫《哑舍》的书,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哑舍里的古物,每一件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承载了许多年,无人倾听,因为它们都不会说话”当一个朝代覆灭,一段历史结束,时光慢慢消磨了那些真实的故事,我们也只能从这些历史的吉光片羽中去找寻当年文化存在过的痕迹。

《我在故宫修文物》以一种极为亲和的态度,为我们展现了文物修复者的工作,没有惊心动魄,没有激动人心,有的只是平淡温馨的日常。曾经我认为,他们与文物之间的态度就像是臣子和皇帝,带着敬畏与小心。但我发现自己错了,那些文物修复人员与文物的相处没有我想象中的如履薄冰,反而带着一种处惊不变的悠然。

文物修复工作肯定是比较枯燥无味的,纪录片中他们反复强调:做这项工作第一就是要坐得住。经过岁月洗礼的文物们身上都带着一股安静的味道,在被故宫的红色宫墙隔绝出的另一方世界里,浮躁喧嚣的人是无法真正做好这份工作的。这些人身上,尤其是那些几十年的老师傅,有着现代社会上的人很难见到的坚持。 在故宫这些老师傅中,王津老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位儒雅的老人看着展窗里那些被修复好的钟表,细细回忆着当年修复它们时的点点滴滴,真是温柔极了。我想,那些曾被他修复过的文物,一定也会记得,有一双温暖的手,带着耐心与细心,一点一点轻柔地抚平他们身上的伤疤。突然觉得,文物修复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对文物的一种陪伴、一种长情的告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想找一种方法,让自己在世界上留下存在过的痕迹,可是岁月总是会无情地抹去一切。但我想只要文物这种历史的见证者还存在,人们就不会忘记这些文物修复者的名字。

总有一个词让我感动,它叫传承。许多老师傅深受父辈的影响选择这门工作手艺也是从父辈或者师傅那里传下来的。直到现在,故宫采取还是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这种手艺之间的代代相传,又何尝不是在保护文物?毕竟文物护养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很开心,如今还是有很多年轻人,愿意去承担起这份护养文物的责任,去成为传承中的一环。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天空之下那片土地已换了不知道多少个王朝,但总有一些东西躲过时光的侵蚀。故宫简朴的房间里,那些得历史青睐的人和物,相知

1


相伴,守得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记得四五年前我独自去北京办签证。等待递材料的日子又长又无聊,我几乎把能叫得上名字的地方都去了一遍,最后再没地方可以逛,就去了故宫。不为什么,只是觉得那是个氛围挺沉重的地方,不适合我当时焦灼的情绪。

春末的北京阳光那么好,因为并不是节假日,故宫里并没有太多的人。我一个一个进去那些光线幽暗的展厅,玻璃展柜上粘满了无数游客留下的手印子和脸油印子。那些展品发着暗暗的雅雅的光泽,我很缓慢的一件一件看,很精美,想着它们被保存下来所经历的那些岁月或是战火,不由得肃然起敬。

后来我不止一次逛过卢浮宫,庞大的馆厅和拥挤的人群,注定我只能走马观花的略一遍那些举世闻名的画作和雕塑,使劲举着手机拍一些满是后脑勺的照片发发朋友圈。巴黎那么热闹的地方,总有更带劲的去处,博物馆只是浮躁的匆匆一瞥,我是最典型的卢浮宫游客之一。

这记录片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四五年前的那段时光里。我一个人背着小包,里面装着711买的海苔包饭矿泉水跟一点零食,在故宫里晃悠一直到广播说关门,随时走累了就坐下晒晒太阳,春风和煦的吹拂着我的脸和手臂,心里对未来期待又惴惴不安。即使我现在回想起这一切来,也觉得微微的震荡,曾经向往的远方终于在脚下。

20xx17日至9日,央视纪录片频道一连三晚播出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城门外的我们第一次看到城门里的故事,神秘又日常,古老又鲜活。繁复的修补和整饰,这群有情怀的匠人手中塑造和传承的`其实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形态。

钟表组的王津师傅十几岁进入故宫,从事钟表修复工作。赞叹古人钟表技艺精湛的同时,我们也佩服于王津师傅长年累月的坚持。是他们让钟表重焕光彩。“总想给后人留下些什么”一句平淡而朴素,却道出他们最朴实的心愿。文物的修复,使现在与过去联系起来。唐代三彩马的修复工作为王五胜师傅带来了不少的挑战:一点点修复,一点点上色,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亦是对文物的尊重。为了精益求精,他还去参观了许多陈列馆,使作品达到极致。他们长年累月专注于他们的修复工作,每一个小小的细节,他们都一丝不苟地对待,这都是匠心的体现。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4A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