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赏析《齐桓晋文之事》品味古人写作妙处》,欢迎阅读!

赏析《齐桓晋文之事》品味古人写作妙处
作者:高文英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5年第7期
河北省卢龙县陈官屯乡新挪寨小学 高文英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道“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与写作不能分开,实际上也没法分开。学生们徜徉在广阔的语文世界,不仅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语文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情结,而且还能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以课文为线索,联系生活进行拓展,从人文的视角来启发他们思考生活中富含哲理的内容,并抓住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表达技巧等突出特点,体会经典文章中的各种妙处,辅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与内化,真正引导学生们做人与做事,只有这样阅读才达成它的目标,并真正为学生的写作打开通道,学到技巧并经过反复运用最终内化成为自己的能力,真正提升学生们的写作水平。
如我们在学习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一文时,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巧妙的说理艺术,这也是文章之所以在众多的先秦诸子散文中能够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文章虽然是文言文,但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教师应该就孟子的说理思辨技巧点拨学生:古人用字的精妙,恰切选择对话展开的角度,对话过程中善于利用对方心理,环环相扣地引领听者进入自己事先预设的谈话内容中,适时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并最终引领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承认并接受自己的观点。
《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最优秀的说理文章。全文不仅充分地展现出孟子“以民为本”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而且在说理艺术上达到了润物无声的高妙境地,用词精练,多一字显得阐述哕嗦,少一字不能完美展示观点。全文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的,文中孟子的每一句话都说得恰到好处,诱使齐宣王产生行“仁政”来“王天下”的思想,对话娓娓动听,最终使齐宣王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孟子的观点,让人佩服同时,品味其语句更有味道。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诸侯国林立的政治格局中,齐宣王的最高政治追求就是“王天下”,所以全文就用对话形式展开,一开篇孟子就紧紧抓住齐宣王想称霸诸侯一统天下的心理,紧密应对。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语句紧承齐宣王问题,旗帜鲜明地表达要想“王天下”,齐宣王所走的道路只能是“保民而王”,这样才能“莫之能御”,孟子于不着痕迹中不仅阐明了儒家施仁政的政治主张,更是拨动了齐宣王“王天下”的心理欲望之弦,对话的主动权就由齐宣王转移到孟子手中。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齐宣王和当时许多诸侯王一样,虽有称霸天下的理想,但没有魄力和勇气来真正实践,于是怀疑白已是否真的有能国成为保民行王道的君王,孟子仅给出一个“可”字的肯定回答,用语简省到吝啬程度。但这一字,可谓价值如金,孟子在点燃齐宣王“王天下”的政治诉求后,通过“可”字,给予政治上的信任与情感上的支持,这不仅满足了齐宣王做为一围之王的政治颜面,而且也能引起齐宣王更大的兴趣,就“王天下”这个话题探讨下去,这是孟子所希望的。
果然齐宣王就顺从着孟子的话意,及时追问“何由知吾可也?”。文章至此,齐宣王的个人思维已经完全跟随着孟子的思维在运转了,孟子放弃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采用迂回的方式,摆出事实:齐宣王曾经做过的“以牛易羊”之事,先让齐宣王承认自己确实有不忍之心,然后再升华为“是心足以王矣”,一个“足”字,更令齐宣王“王天下”之心大动,理想与现实的适宜距离,诱导着齐宣王又进一步追问: “此心之所以和于王者,何也?”孟子还是没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b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