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心理咨询师考试必备:心理学发展脉络》,欢迎阅读!
心理咨询师考试必备:心理学发展脉络
心理咨询师考试必备,方便大家了解心理学发展脉络。
特别注明:此表重要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
年代时间—相关人物—重要事件
2500多年以前—希波克拉底—1.把气质分类: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2.最早划分气质类型并提出气质类型学说的人 500年后—盖伦—提出气质的概念
公元前400年—希波克里特—提出体液学说,认为人之所以“疯狂”,是因为有害的体液流入大脑所造成的 公元前328年—亚里士多德—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
1822年—普莱尔—发表《儿童心理》——被公认为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是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标志 1840年—韦伯—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的定律(即韦伯定律) 1860年—费希纳—发现费希纳定律
1860年—布洛卡—1.发现右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 2.大脑左半球额叶受损伤导致了运动性失语症 3.发现运动性言语中枢(言语运动中枢)
1861年—帕斯德—对身体的疾病提出“细菌理论”
1861年—布罗卡—发现大脑额叶回萎缩后,人的语言运动功能就会完全丧失 1874年—威尔尼克—发现听觉性言语中枢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882年—高尔顿—用测量的方法对心理活动个别差异的研究和建立“自由联想的方法
1884年、1885年—詹姆斯、兰格—二人分别提出了观点相同的情绪理论——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1885年—艾宾浩斯—出版研究记忆成果的著作《记忆》,提出遗忘曲线 1890年—塔尔德—出版了《模仿律》,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
书中指出“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被称为先内后外律; 1890年—詹姆斯—《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1890年—卡特尔—1.在《心理学》杂志上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这是心理测验第一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 2.认为心理学应立足于实验和测验;3.认为心理测验应有统一标准
19世纪后半期—普莱尔—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普莱尔是奠基人
1890年—卡特尔—首次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为心理咨询的产生做出了学术贡献 19世纪90年—巴甫洛夫—创立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1896年—韦特默—在宾西法尼亚开办儿童行为矫正诊所,属于咨询心理学产生前的开创性工作 1896年——在美国诞生了历史上第一本《临床心理学》作为咨询心理学的直接来源 19世纪末—韦特默—提出“临床心理学”概念,是咨询心理学的启蒙者
19世纪末—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论;提出“力比多”是精神分析论的核心内容,是性本能;提出人格结构三层次: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
20世纪初—斯皮尔曼—提出能力的二因素理论(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1904年—比奈——西蒙—为帮助弱智儿童编制智力测量,作为咨询心理学产生的前提条件 1904年—斯皮尔曼—首创智力的二因素理论,是因素分析之父 1905年—比内、西蒙—编制比内——西蒙量表
1907年—大卫—为防止学生的行为出现问题,进行行为指导,为心理咨询的产生做出学术贡献 1908年——出版的比内——西蒙量表的主要新点为:1.使测验题目总数增加到59个;2.首次使用智力年龄表示测验成绩;3.建立常摸
1908年—帕森斯—促进了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作为咨询心理学产生的前提学术条件 1908年—罗斯、麦独孤—《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导论》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1908年—比内、西蒙—提出的比内——西蒙量表中首先使用智力年龄
1916年—推孟—将比内——西蒙量表修订成斯坦福——比内量表,该量表首次使用智力商数(比率智商)
1920年—坎农—使用人体生理变化作为指标,对适应压力付出的生理学代价进行过详细描述(描述了适应压力所付出的生理学代所的特征),又被称为一般适应综合症
1924年—华生—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的,他不认为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 1924年—F.H.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1925年—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20世纪20、30年代—维果斯基—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931年—勒温、米勒—将内心冲突分为四类:双趋冲突、趋避冲突、双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1936年—勒温—提出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B=f (P,E),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1937年—库德.理查逊—提出一组分析题目间一致性以估计信度的方法——库德——理查逊公式 1938年—瑞文—编制瑞文测验,又称瑞文渐进测验
1939年—韦克斯勒—首编韦克斯勒——贝勒维量表(W—B)
20世纪30年代—詹姆斯、米德—创立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只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分” 20世纪30年代—霍尼—提出“文化因素论”,认为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由文化因素决定的 20世纪30年代—沙利文—提出“人际关系学说”,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20世纪30年代—坎农—情绪丘脑理论。后来得到巴德的支持和发展,故称:坎农-巴德丘脑情绪理论
1942年—罗森斯—关于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的核心内容为“向求助者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
1949年—威廉森—关于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的主要内容为:受过训练的A—咨询师,向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B—求助者提供缓助的过程
20世纪50、60年代—罗特—提出一种控制点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 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1953年——美国心理学会首先规定了正式的心理咨询专家培养标准
1954年—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他人的影响包括“现实、想象、隐含”
1954年—20多名心理学家—创办了《咨询心理学杂志》,该刊物成为心理咨询的专业杂志 1955年—韦克斯勒—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 1955年——美国心理学会开始正式颁发心理咨询专家执照
1956年—塞利—把适应压力的过程分为:警觉阶段、搏斗阶段、衰竭阶段 1956年——APA咨询心理分会的“定义委员会”,发表了题为《作为一个专业分支的咨询心理学》的报告书 1956年—H.Selye—提出“应激”的概念是机体的一种状态 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是“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
1957年—费斯廷格—关于态度转变理论中提出了认知失调论 1958年—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1958年—海德—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首先使用不变性原则 1958年—海德—1.提出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海德平衡理论),可简称为“P-O-X”模型,P—个体、 O—他人、X—另一个对象
2.指出人们在态度转变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
1958年—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是基本人际关系取向(FIPO); 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的形成与群体的解体,提出了群体整合原则;
认为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 舒茨的三维理论用于解释群体的形成时,认为群体形成经过包容—控制——情感的过程。
1959年—霍夫兰德—提出态度转变的模型,其要素包括传递者、沟通信息、接受者、情境因素
1959年—霍尔—对美国白人中产生阶级的研究表明:公众距离为12~25英尺、社交距离为4~12英尺、个人距离为1.5~4英尺、亲密距离为0~16英寸
20世纪50年代中叶——综合快速疗法,诞生于美国
20世纪50年代—埃利斯—首创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译做“理性情绪疗法”(又叫合理情绪疗法) 20世纪50年代未60年代初—霍曼斯—1.创立《社会交换论》,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其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布劳、埃莫森、蒂博特、凯利;
20世纪60年代—罗杰.斯佩里—用“割裂脑”实验证明了,对右利手的人来说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
1960年—卡茨—提出态度的四个心理功能: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知功能
1960年—Engle—提出器官敏感论,认为在应对压力时,反应最敏感、活动强度和频率最高的器官,最容易患病 1960年—推孟、梅里—修订斯坦福——比内量表,采用离差智商(代替比率智商),表示测验成绩,其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6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Xa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