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22-10-13 08:05:3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欢迎阅读!
诗词,初中,应用,教学,历史
浅谈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谢冬妮

来源:《广西教育·A版义务教育 2015年第8



贺州市八步区实验初级中学 谢冬妮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诗词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122-01

鲁迅先生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史中有诗”“诗中有史”。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如何运用生动的诗词再现历史知识呢?

一、创设诗境——引探究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史的兴趣。“引诗入史”不仅为课堂教学平添了情趣,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历史教学中创设诗词情境的方法有许多,具体使用什么方法,应视教学内容而定。其中,应用较为广泛、较奏效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设置悬念法。比如,教学人教版历史年级下册《灿烂的宋元文化》时,如果教师平铺直叙地讲述宋代的灿烂文化,可能学生所理解的仅仅是肤浅的表面,而如果在教学开始前就引入一首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感受到其文学艺术水平之高,再切入教学主题,那么,学生就会对宋代独有文化产物——宋词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另一种是概括引用法。这种方法要求诗词本身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加之诗词语言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在教学中引用这种诗词创设情境,实质上是对知识点的高度概括,使学生在陶冶身心的同时也记住了历史知识点。比如,教学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一课时,可引用李白的《古风(其三)》这首诗。该诗包含了对秦始皇一生的高度概括,包含了众多历史事件,如“横扫六合”“铸十二金人”“刑徒七十万修长城”“徐福领童男童女出海求仙”等,教师可以边解读诗句、边讲解相应的历史知识点,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秦始皇时期历史事件的兴趣。

二、旁征博引——练思维

诗词是古人对生活、人生、世事的真情实感而发所作,具有时代印记。有些诗词作品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记录作者个人情感的同时,也记录了一个时代、一段历史,加之作品本身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较之枯燥的历史知识点,更易识记。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引用诗词作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考虑到单纯依靠讲授诗词来渗透历史知识的方式单调,容易使学生学得乏味,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游戏教学法渗透历史知识。相较于灌输式教学游戏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互动,激活课堂教学氛围。例如,在历史教学设计一个“猜猜看”的互动游戏环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活动,将一些体现历史知识点的诗句罗列出来,让学生猜一猜这些诗句所体现的是哪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答对最多的小组为胜。如“可怜赵军作坑魂,自此群雄不敢西”这一句对应的历史事件应为“长平之战”,“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一诗


句形容的是三国著名军事家诸葛亮。有时,我们还可以运用分析法来分析历史教学内容和诗词的联系。这一点是基于诗词本身具有艺术创作的夸张成分,我们不能单纯地将诗词直接作为历史来记忆,而是需要用辩证的、唯物的眼光进行分析,然后记忆。比如,教学年级“唐史由盛转衰”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著名的一句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来看历史事件,同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透过这句诗分析唐朝中期我国的运输能力、国家财政收入等历史问题,提升学生从辩证的角度来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尽管在历史教学中引入了诗词内容,但并不局限于诗词欣赏的层次,而是透过文字表面引导学生去探究文字背后的历史件与现象,既解决了历史学习的枯燥感,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三、揭示哲理——辨真相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阅读文字背后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揭示历史事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眼光来剖析历史,“以史为鉴”,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引诗入史”虽然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但同时古代诗词作品往往展现了作者的个人观点,具有相对的局限性,在引用时还需注意引导学生从辩证的角度来分析,尤其是对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需要甄别。比如,教学年级下册《繁荣一时的隋朝》这一课时,隋炀帝作为历史上饱受争议的人物,论及功过,历史上有不同的观点。如有的学生提出“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这样的诗句,有的学生提出“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的观点。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诗词作品的局限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辩证的角度、从这一历史事件对后世的影响来分析,然后再用“罪在当时,功在千秋”八个字予以点评,告诉学生:诗词毕竟具有艺术创作成分,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意识,不能完全当作历史事实来教学。这样引导,既透彻、简洁,哲理清晰,又能使学生容易理解。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诗词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提升人文气质。尽管二者在求学之道上有本质的区别,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融入诗词,还是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使历史教学超越了传递知识的层面,提升到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度。

(责编 黎雪娟)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S2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