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太原市中山生殖医院正规的公立医院》,欢迎阅读!
中暑是指由于人体处于热环境中致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突然出现高热、皮肤干燥、大汗或无汗、口渴、恶心、头晕、耳鸣、胸闷、心慌、气短、四肢无力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一类急性疾病。体温在38℃以内的称为先兆中暑,如体温在39℃上下,伴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呼吸急促、呕吐、血压下降等症状者为轻度中暑。高热或过高热(体温大于40℃),出现昏迷、抽搐者为重度中暑。先兆中暑或轻度中暑经适当处理,数小时内即可恢复,重度中暑如处理不及时很可能有生命危险。根据中暑环境的不同,临床上分为干热型及湿热型。根据中暑的常见原因,临床上又分为中暑衰竭、中暑痉挛、中暑高热三种类型,它们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处理也有区别。
1.中暑衰竭:又称为热衰竭或虚脱型中暑。高温环境下肌体为了加强散热,皮肤、肌肉的血管扩张,同时出汗增多,导致大量失水,血液粘稠度增大,此时如果心脏功能和血管舒缩调节不能跟上皮肤、肌肉循环的需要,即可引起有效循环降低,造成周围循环衰竭。中暑衰竭多见于年老体弱者,起病较急,初有倦怠、头昏、头痛、眩晕、恶心、多汗,继而神志模糊、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弱、血压下降及脱水表现,如有呕吐则脱水加重,体温不高或轻度升高。有受热病史及末梢循环衰竭的表现即可确诊。发病前患者多半有劳累、站立过久、睡眠不好或心血管方面的疾病等。
治疗:迅速将病人撤离高温环境转移至阴凉通风处静卧休息。解开衣服,给予清凉淡盐水、菊花茶等饮料,同时可给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气水等解暑药。脱水严重者,应静脉滴注葡萄糖生理盐水来纠正周围循环衰竭。密切注意血压、脉搏变化,刚恢复时不要马上步行,当予车辆或担架运送。
2.中暑高热:因环境温度过高、劳动强度过大、出汗过多,致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散热机能全面失效,体内产热与外热侵入积聚体内,体温急剧升高而得病。多见于老、幼和体弱者。起病大都急骤,有些病例事先有头痛、头昏、恶心、胸闷、四肢麻木及意识模糊等前驱症状。体温高达41~42℃,皮肤灼热无汗,呼吸与脉搏加快,继之有呕吐,严重者可昏迷。
根据高热、汗闭和昏迷,诊断多无困难。但需与夏季流行的乙脑相鉴别。
治疗:治疗的关键是迅速降温,在抢救现场可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抢救无效(或在抢救的同时送医院)时应及时送医院进行药物降温。
物理降温:一旦发现此型中暑病人,应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尽快降温。解开病人的衣服并转至树下、屋后等阴凉通风处仰卧休息,如无条件,应用可能找到的任何物品如衣服、床单等遮住阳光。用冷毛巾敷头部,扇子扇风,用凉水或酒精擦身。同时做体表按摩,从而使体表血管扩张加强散热,并利于促使体表冷血液回流入体内过热的脏器。如有浴盆、冰块,也可把患者全身除头部外放入冷水中,由于水传导热的能力比空气强,降温更有效。
药物降温:需医务人员进行。常用的方法是以冬眠灵25~50毫克加入250~500毫升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注意速度要慢,同时注意血压变化,若收缩压低于80mmHg应立刻停药。药物降温的同时也可进行物理降温。
对症治疗:补充水分和盐分,注意营养,预防和治疗感染等。
3.中暑痉挛:多见于青壮年。由于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大量出汗,肌体中水分及氯化钠的供应与出汗的消耗不相适应,以至发生电解质平衡紊乱,尤其是血钠过低,引起以肌肉痛性痉挛为主的一系列症状。病人常诉口渴,肌肉“抽筋”疼痛、头昏、乏力。痉挛多发生于工作中劳动强度最大的肌肉,如四肢肌肉、腹肌等,呈对称性,少数为单侧。体温、血压大多正常。
治疗:立即离开高温环境,补充盐水及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轻者可予口服,重者同时滴注生理盐水。
从前还有“日射病”类型,意思是烈日高热直接穿透颅顶而影响脑组织所致,实际上还是机体散热功能失调的结果,现在已不单独列为一个类型。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Ns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