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树叶》中的小与大

2023-04-25 05:42: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一片树叶》中的小与大》,欢迎阅读!
树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片树叶》中的小与大

作者:丁宏兵

来源:《语文教学研究(教研天地)2013年第07

《一片树叶》是苏教版八下专题中的阅读文本,编者将原作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去掉,保留了中间部分。作者东山魁夷是日本风景画家、散文家,被称为日本画圣,其风景画以西方写实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调之美,善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大自然充满诗情哲理,透着淡淡的伤感。而其随笔散文将自然、人生、艺术三者巧妙地融为一体,较多地表达了生命执著的追求和对美的热烈呼唤。在《一片树叶》这篇随笔中,东山魁夷以一位画家独特的眼光,小中见大,匠心独运地由一片树叶展现了他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感悟。 .小树叶,大道理

只要用心观察,有时也能深刻地领略到生命的涵义。这是未删去的原文第一段的末句。在原文的结尾部分也有类似的语句:即使如庭院的一棵树木,一片叶子,如果潜心观察,同样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根本含义……”很显然,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的是关于生命的大道理。其实,课本节选的部分,也不乏直抒胸臆式的表达作者关于人和人类生死问题的思考。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者在谈论这些沉甸甸的大道理时,却选择了一片轻飘飘的树叶作为载体,由浅入深,由实到虚地娓娓道来。当这片树叶还是坚硬的嫩芽的时候,她就像一个婴儿孕育着勃勃的生命;当她成长为嫩叶的时候,她如同一个少女光亮透明,幸运地免遭虫蚀,郁郁葱葱地繁茂起来。不久,她就长成了绿叶,仿佛一位成熟的美妇,与知了、昆虫一起分享着自然的恩泽。终于,她变成了一片黄叶,飘落在地上化作了春泥,好似一位享尽天年的耄耋老妪,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没有遗憾,只有对生命传承的自信和从容。与其说作者是在写一片树叶的生命轮回,倒不如说作者是在昭示人类的宿命结局。

东山魁夷溺爱着大自然,甚至晚年,还特地请园工把北海道森林中的白桦树移植到自己的庭院里。在这篇随笔中,他没有选择一片森林,也没有选择一棵白桦树,而是选择了一枚树叶作为抒情客观,以小见大,托叶言志,引发人们思考进而明白:叶中乾坤大,生命当珍爱。 东山先生热爱自然,源于他对人类的爱。他曾经说过:没有对人的感动,也就不会对自然的感动。他关注人类生命的归宿,是因为他亲身体验了生命的苦难。他从小因体弱饱受欺凌,长大后,家业败落,父亲与兄长们靠打工、出海捕鱼供他上学,以至冻饿成疾,父兄三人相继死去,尸骨难寻,这几乎让他痛不欲生。东山魁夷始终在与命运搏斗,在搏斗的艰难历程中他体悟到了生命的可贵,因而他用满含诗情哲理的画面和文字给人类以生命的启示。 .小视点,大视野

《一片树叶》写尽了一片树叶完整的生命历程:初萌——嫩芽——嫩叶——绿叶——黄叶——化作春泥,但是作者没有按时间顺序来写,而是独具慧眼地选择了一个小小的写作视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嫩叶这个阶段起笔,回顾去年初冬、春天,凝视眼前,展望今年夏天、秋季以及明年春天。作者以嫩叶为观察点,尽情回忆过去,动情描摹现在,恣情预测未来,这种定点观察,以小见大,便于作者对眼前的情景精雕细刻,更利于作者展开联想和思考,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种笔法为许多作家所钟爱。在初中课本中,《紫藤萝瀑布》《白杨礼赞》《都市精灵》等都属于此类文章。以《紫藤萝瀑布》为例,文章描述了作者站在生机盎然的紫藤萝面前所观赏到的画面,回忆藤萝的不幸遭遇,并由此展开对生命的思考,告诉人们:花和人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滴水藏海,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世界”“人情这些宏大的、虚幻的东西,需要别具匠心的人选择一个巧妙的去深入浅出地表现,只有找准了那一滴水”“一粒沙”“半瓣花,用高倍显微镜的镜头细心观察,用微雕艺术家的刀法精雕细刻,用哲学家的思维感悟探索,用诗人的浪漫想象纵横驰骋,才能让读者领略到浩瀚的大海、宏大的世界、复杂的人情。毫无疑问,东山魁夷做到了。他在创作《月夜樱花》这幅世界名画时说道:倘使花儿永不凋谢,我们也永存于地球上,那么两者的邂逅就不会引起什么感动了吧。花行将凋谢时才显出其生命的光辉。在体会到花儿很美的心灵深处,爱惜着彼此的生命,感受着在地球上的短暂期间得以邂逅的这份喜悦。显然,他在凝视那片嫩叶——叶子最美阶段的时候,他感受到了邂逅的美好,尽情享这份喜悦,以画家尖锐的眼光观察眼前,以诗人温柔体贴的心,抚今思昔、预测未来,以哲学家的睿智,生动深情地启迪人们:生命无常,享受生命。

清晨,推开窗户,一片白雪皑皑的世界,树枝栖息着一只斑鸠,静静地在沉思着。这是东山魁夷的画作《白色的早晨》的画面。斑鸠从哪里来,它来了多久了?它在思考什么?它准备呆多久?它将飞向哪里,它的未来会怎样?东山先生在不动声色之中,将观赏者的眼光吸引到斑鸠这一小小的视点之上,让你与它一起回望过去,审视当下,瞭望未来。《一片树叶》与画作《白色的早晨》就是这样,在艺术构思上殊途同归,异曲同工,引领欣赏者站在一个小视点上去领略宏大的世界,撩拨人们的思绪,让人浮想联翩,心荡神驰。 .小变动,大用意

《一片树叶》托物言志,以一片普通树叶的生长过程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一般地说,这类文章都是以第一人称为抒情主体,将吟咏对象作为第三人称的抒情客体来写,如《紫藤萝瀑布》《白杨礼赞》《囚绿记》《幽径悲剧》,莫不如此。这篇文章的开头几句话也是这样写的: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的一片树叶,而今,它泛着美丽的绿色,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闪烁。但很快,作者就作了一个小小的变动,将第三人称改成了第二人称:就在那里,还是一个小而坚硬的你,已孕育着勃勃的生命诞生了。一直到树叶回归大地,作者都是采用的第二人称的形式和树叶进行生命的对话

通常理解,采用第二人称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便于作者抒发情感,拉近了主体与客体的距离,这样写更加亲切、自然。而东山魁夷在这篇随笔中人称的变动,应该是有着更大的用意,更深的意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日本,禅宗艺术常常以自然山水画为题材,以追求天人合一为至境,东山魁夷的绘画作品被称为充满禅意的现代宗教(川端康成语),在他的画作中是人迹罕至的,这种艺风格表现在《一片树叶》中,就是旁若无人,直接与树叶对话:我陶醉你的现在,我了解你的过去,我预测你的未来。文中作者在客观的描述中有意夹杂着一些渗透着主观色彩的词语:勃勃的、充实的、喜悦、幸运……文末的那句话,这些与其说是我在观察庭中树上一片叶子所得到的观谛,还不如说是一片叶子悄悄地讲给我的有关生死轮回的话语,更是把作者自己变成了受动者,而把树叶改为施动者,使自己与树叶、与自然融为一体,主客相融,物我同一,禅意充溢,令人心醉。

在东山魁夷的另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听泉》中,也有类似的对话。他先是描述一群鸟儿,不知疲倦的飞翔,不知道飞向何方,后来它们被一泓清澈的、叮咚作响的泉水吸引,栖息倾听泉水的絮语,然后就知道了飞去的方向。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他写道:我也是鸟群中的一只,所有的人们都是在荒凉的不毛之地上飞翔不息的鸟儿。然后借泉水的对话,劝勉人们要不断自省。在《听泉》中的对话,带有自我的拷问性质,对人类的警示更具有力度。《听泉》与《一片树叶》一样,在宁静平实之中向人类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思自我敬畏自然。

不由得想起了东山先生的另一幅名画《青响》,画中画着密密层层的树木,上不见天,下不见峡,一道银白色的瀑布从中间直泻而下,将满纸青翠劈成左右两半,观赏这幅画,似乎听到了雄浑有力的绿色交响乐回荡在满眼青苍的世界里,冲击着观众的耳膜,凝神思之,又仿佛是东山先生在画面中与每一位观赏者在对话,他似乎拥有一种极为高明的摄魂大法,运用自己特有的言语,将每一位观众摄入他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中,让其抛弃所有的杂念,接受大自然的洗礼,应当说,生命的对话是东山先生艺术世界里最扣人心弦的旋律。

了解东山魁夷,如果只读他的一篇《一片树叶》,只能是一种遗憾;如果只欣赏他的散文随笔,不观赏他的画作,也是一种缺憾。东山魁夷的世界是博大的、空灵的、神秘的,是难以以小见大一叶知秋的。读了《一片树叶》,再读他的《听泉》《与风景对话》《我的窗》等文章,再观赏他的《月夜樱花》《青响》《白色的早晨》等画作,你才会慢慢走近他的艺术世界,才会慢慢品味出他被称为大自然的歌手的内涵。 丁宏兵,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姜堰。责任编校:高述新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KU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