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中医养生小常识讲座

2022-12-25 07:54: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秋季中医养生小常识讲座》,欢迎阅读!
中医养生,秋季,讲座,常识


医药健康知识讲座

-------秋季中医养生小常识

立秋了,也进三伏末伏了,天气开始逐渐转凉,早晚温差也逐渐变大,民谚有“早立秋凉飕飕上午立秋,晚立秋热死牛下午立秋”之说,今年立秋正好是在晚上,加之近日雨水偏多,温度仍然较高,空气闷热潮湿,湿热交蒸,因此,人们在养生方面应以养阴防暑去湿、预防秋季病为主;

从养阳到养阴

养生专家们介绍,立秋后天气依然闷热,严格说在气象学上还不能算真正的秋天;可以说,此时正是夏、秋交替时期,养生既要照顾到夏末的炎热,又要力求平稳过渡;

专家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也就是说,人们在养生时,应顺应四时,顺应春 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立秋后,天气从炎热转为寒凉,中医理论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立秋正是从养阳逐渐转为养阴的时刻;

饮食偏酸润肺

据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专家说,酸味起到收敛肺气的作用,而辛辣则起到发散泻肺的不良作用;秋天是“收”的季节,不可发散,因此可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比如可常吃些小麦制品、李子、桃子、橄榄、菠萝、芹菜等;

另外,金匮要略有“秋不食肺”之说;专家介绍,夏天对人体消耗极大,秋季虽然气温有所下降,但又有了燥气,也就是常说的秋燥;“燥气当令,易伤津液;”因此,饮食上还应注意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如:百合、木耳、扁豆、枸杞、兔肉、黄鳝、鲫鱼等;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秋季可以适当食用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生地粥;当然,也不能忘记去除体内湿邪;因为湿邪易困脾,使脾阳不畅,运化不


,损伤脾气,生痰,伤肺;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枇杷、芝麻、糯米、粳米、蜂蜜、菠萝、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养脾生津;

进补防燥不腻

很多人认为秋天应该进补,贴秋膘,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夏季出汗多,易“苦夏”,人体体能消耗很大,使人心烦意乱、疲倦乏力,尤其是体质偏弱或者有慢性病患者更甚,可在秋季适当进补,以补充一夏天的体能透,提高体质,迎接冬天的来临;

但由于刚刚立秋,此时进补与中秋、深秋还有所不同,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循序渐进,饮食营养的调理和水分的补充为佳,不提倡过早过多食物油腻食品和羊肉等过于温热的补品;否则极易使原本伤津的胃肠道负担过重,诱发感染,引起急性胃肠炎、胰腺炎等;可以用莲子、桂圆、黑芝麻等煮成汤粥食用;

运动不在冷水中游泳

立秋之后,虽然初秋气温依然较高,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气温温差逐渐加大,应注意增减衣服,特别是老年人、体质虚弱者更应注意;俗语有“立秋十八天,河里无澡洗”的说法;专家们强调,立秋后再过十八天左,虽然气温依然很高,但是河水和室外泳池,特别是深水处的水温逐渐变低了,不适合像夏季一样在河里游泳了,否则容易受寒得病;

疾病冬病夏治最后一伏

“冬病夏治”是依据自然界阴阳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的传统治疗方法;中医的养生保健理论,由于特色突出、疗效确切,获得了很多人的肯定;

如今冬病夏治进入最后一伏,患者应抓紧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机,冬病夏治适合于慢支、骨关节病等慢性,常用的手段有膏药、内服中药等;另外,部分皮肤病如牛皮癣患者也可以尝试夏季温泉洗浴,这也是被实践证明对部分患者确有疗效的辅助疗法;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J1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