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借鉴》,欢迎阅读!
![语文教育,借鉴,传统,经验](/static/wddqxz/img/rand/big_138.jpg)
浅谈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借鉴
在许多人看来,凡谈传统语文教学就意味着保守、落后、陈旧与过时,凡提起语文教学,就是私塾先生带领学生们摇头晃脑地诵读古文。传统教学决非尽是糟粕,毫无可取之处。相反,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在他们的教学实践中,创造、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不仅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就是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也仍具有启发、借鉴的价值。
一、注重积累,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注重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且在各阶段目标中又有具体的要求。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必须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后,才能产生综合效应,才能促进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这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项优秀传统,流传了两千多年,为中华民族造就了无数的文人学者。
那么怎样才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呢?古代语文教学的方法是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古代的语文教学认为,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才能从整体上理解词语、句子和段落。这种理解伴随着形象的情感理解,才能够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和情境。古代的语文教学强调通过广泛地阅读文化典籍来学习,在阅读中积累经典的思想和经典的语言材料。并且学生对这些经典都要熟读成诵,强调培养语感,积累深厚的知识。
新《语文课程标准》注重积累和培养语感,这是对古代语文教育经验的借鉴和继承,让学生多读书,以致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汲取鲜活的语言材料的养分,丰富自己的积累,培养语感。
二、重视整体感知和把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我国古代语文教学就有注重整体感知和把握文章内容的传统。在古代语文教育中,阅读着重诵读整篇文章和整体的著述,从完整的作品中反复的体味,咀嚼文章思路和细微的情感。如古代私塾先生授课时先让学生读书,由初读到熟读,由熟读而成诵,这就是整体感知的方法之一。学生反复阅读文章的整体,而不是阅读文章的字词句段。荀子说:“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其为人以应之,除其害以持养之。”就是阅读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理解、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因为整体感知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印象、清晰的思路,从而易于记忆。因此,可以说整体感知直接源于古代语文教育经验。
1.理清文章思路。作者的思路是无形的,但反映在文章中却是有迹可循的。
任何一篇文章的构成都有作者内在的思想,都反映了作者的思路。只有顺着文章的思路,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品位作者独具匠心的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同时,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理清思路,还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
2.把握文章主旨。所谓主旨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作品中总是要表达作者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思索,有他自己独特的意境。所以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后,就能够品位文章的韵味,做到融会贯通。
三、重视阅读体验和感悟
注重阅读的体验,强调感受式阅读也是古代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这与古代教育注重自学的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孟子主张:教育以自学读书为主,讲学指导为辅。朱熹也曾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 这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感受和体验,进而达到“心悟”和“顿悟”的境界。古代阅读教育重体验、重感悟,把追求作者的本意作为理解的唯一标准,读者用心去体验和感悟的是作者的本意,反对加入读者个人的见解。孔子的“述而不作”,“述”就是阐述圣经文章的本意,不对文章的意义作出自己独有的见解。然而今天,语文教育的目标对此进行了发展,尤其重视阅读者的体验。例如,今天的语文教育要求“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等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凸显的是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是极具价值的,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为学生心灵的成长提供更宽阔的空间。没有标准答案的限制和束缚,阅读就成为富有创造性的探索过程,更有利于智慧的生成与能力的养成。阅读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文化滋养,它既拓宽了文化视野,也推动了个性的发展。
今天的新《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就强调:“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自如的运用好语文这个工具,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学习策略、方法的指导。”可见,在这一方面语文教学也进行了拓展。
四、重视诵读
古代语文教育中,教师通常让少年儿童阅读经典性作品时,并不要求他们对这些作品能马上理解,而是让他们朗读、背诵,在熟记的基础上慢慢理解。古人的这一做法曾经受到严厉的批评,被认为是死记硬背,实际上,这种做法是很有道理的。儿童机械记忆能力比较强,而理解能力弱。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让儿童先有大量的知识、语言的储备,随人生阅历的增加,对已经储备的东西会慢慢理解。这种知识、语言的储备,对语文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有关研究指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大致要背诵18万至40万字的作品,有的甚至背诵的更多。现代语文阅读教学已经把熟读、背诵提到日程上来,在语文课上,课文中一些文字优美、情感强烈、意境深远的精彩片段和重点的文章或诗词,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用心读懂、读好、读透,把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化为有声有色的事,感受有血有肉的人,丰富多彩的景,真挚感人的情,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熟悉文章,受到熏陶,培养情感,以致会背诵。从小学到高中都规定了一些必背现代文及文言文一些篇
目。积累一些经典篇目,是学好语文、提高说写能力的根本途径。那些大师们为什么口若悬河、文思泉涌?那是因为他们有自幼打下的功底——背诵。我们为什么口拙、笔涩、思想贫乏?那是我们缺乏知识积累、生活积累、语言积累和思想积累。背诵,是我们终生受用的财富。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语文教学借鉴和继承了古代教育思想。中华民族的优秀教育思想不仅丰富了古代教育的内容,构成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而且对我们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因此,我们的现代教育者要深入学习和了解古代先进的教育思想,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