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秦观

2022-10-30 02:04: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秦观》,欢迎阅读!
唐宋词,古诗文,赏析,语文,初中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之秦观

【导读:我们为什么不能挽回那水的东流呢?为什么不能使美好的东西永远留下来呢?】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浣溪沙》

《浣溪沙》真是很妙!里边要说的究竟是什么?找不到比喻,找不到寄托,也没有具体的事情,就是一种感觉。他所用的字,小楼,轻寒,淡烟,画屏幽,轻似梦,细如愁。。都是轻柔的叙写,一个沉重的字都没有。

漠漠,一方面是四周广漠的感觉,一方面是漠然的,寒冷的,不相关的。上小楼,这句也有多义。因为在中国诗词里主词可以不出现。所以可以是词人在漠漠轻寒中登上了小楼。就本句的语序来说,主词是轻寒,是寒气来到了小楼之上。这两个意思都可以存在。“晓阴无赖似穷秋”。他说今天早晨是阴天,无赖,是对它无可奈何,阴沉沉的一点放晴的意思都没有。春天的阴天,这么阴沉,好像那萧索的秋天一样。“淡烟流水画屏幽”。屏风上画着淡烟流水的风景,而不是急流飞瀑,景色是这样的清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般人是把抽象的感情比作具体的景物,可是这首词他是把具体的形象,反而比作了抽象的感情。因为风也不大,雨也不大,一切都很轻柔,花片落下来在空中飞舞,像我的梦境一样轻柔地飞扬。丝雨,牛毛一样的细雨,无边的纤细的雨丝,好像是我轻柔纤细的哀愁。为什么而哀愁?是说不上来的一种闲愁。

他说“宝帘闲挂小银钩。”宝帘,是有美丽装饰的帘子,闲闲地挂起来,在一个细小的银钩上。屋内有宝帘,有小银钩,有淡烟流水的画屏幽。外边是轻似梦的飞花,细如愁的丝雨,你不用说他有寄托,有比兴,他也没有破国亡家之痛,什么都没有,就是那纤细幽微的诗人的感觉,而特别是词人的感觉,才会体会得这么细致。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千秋岁》

秦少游传记说他少年豪俊,有大志,喜读兵家之书。但是,很可惜,他的豪气只是一时的,经不住挫折和打击的。苏东坡读了他早年的策论所写的政治军事上的见解议论,非常欣赏他。而后来秦少游只因一次科考落第就颓废了,闭门在家中作了《掩关铭》,生了一场大病几乎死去。苏东坡鼓励他再次参加考试,考中了。恰好新党失败,旧党上台,苏东坡,黄庭坚这些个人在朝。就推荐秦少游到朝廷之中任职。他们几个好朋友一起在首都汴京,这是

1




他们最美好的日子。可是,政海波澜,不久,这三个人都相继被贬谪。少游谪处州,作了这首《千秋岁》。

处州,浙江的金华,有“花影乱,莺声碎”的美景。你看水边沙外,多么美好的地方,城郭的春寒刚刚消退,正是三春美景到来的时节。可是,他笔一转,就写了“飘零疏酒盏,离别衣带宽”的句子。所以,自其可欣赏者而观之,万物莫不可欣赏;自其可悲哀者而观之,万物莫不可悲哀。他所想的是好朋友全分离了,没有人一起喝酒了。我所怀念的人都不在我身边,当那碧云的长空,苍然的暮色四合的时候,我白白地对着那天空的暮云。

“忆昔西池会”,他怀念在汴京的聚会,“鹓鹭同飞盖”,鹓鸟和鹭鸟飞行有序,象征朝官的排列,指他和苏,黄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当年携手的地方,而今谁在?都被贬出来了。“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李白诗:“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是说当年伊尹做梦在日边经过,后来被商汤任用。所以,“日边清梦断”,是说他们仕宦的政治理想完全断灭了,而人也衰老憔悴了。“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那些美好的日子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当时这首词曾传诵一时,很多人和这首词,说他写了“飞红万点愁如海”的句子,能长久地活下来吗?

秦少游是三人中年岁最小的,却是最早死去的。这首词还不是最悲哀的,另有一首《踏莎行》才是他最悲哀的,也是在词里有所开拓的一首。从悲哀里开拓出去的一种意境,是他独特的成就。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踏莎行》

秦少游到郴州后,本想学道自解,也曾与当地僧人往来。可是,周围环伺的敌党要抓住他的把柄,因此遭到第二次贬谪,罪名是谒告写佛书。他为了修养性情,病假中抄写佛经,因此被贬到更远的湖南郴州。他在郴州写了一首非常悲哀的小词《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楼台是一种崇高的,高大的,一种目标鲜明的建筑物。也许当他豪隽有大志,喜读兵家书之时,心目中有一个高远的理想和目标,好像是一个楼台一样。可是,经过这么多的挫伤,在云雾的遮蔽之中,这个楼台是迷失了,再也看不见了。“月迷津渡”,津渡,是一个出路,是登船上路的码头。在夜月的迷濛之中,这津渡也迷失找不到了。这两句里说雾,说月,与他后面写的“杜鹃声里斜阳暮”的现实情景是不相符合的。这两句所写的不是现实的情景,而是他内心之中一种破灭的感觉。而把这种感觉用假想表现出来,就使得它有了一种象征的意味。

可是,为什么秦少游要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形象表现他内心之中一切的理想和志意破灭的感觉呢?使他引起这样联想的,主要是“桃源”二字。因为他被贬在湖南郴州,而《桃花源记》说:“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武陵也是在湖南,所以他由此联想到了桃源。故事里的渔人虽然在离开桃源回来的路上作了记号,可是,第二次去时,他找不到了。桃源是一个曾出现在理想中而终于幻灭了的象喻。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CF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