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李学谦:给孩子出书是在做功德》,欢迎阅读!
![李学,功德,出书,孩子,是在](/static/wddqxz/img/rand/big_81.jpg)
李学谦:给孩子出书是在做功德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华儿女》 2012年第16期
关注儿童阅读,不应只是在“4·23”世界读书日和六一儿童节才想到的事情,而应该是我们天天在做的事情
本刊记者 谷胜男
在走上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简称“中少社”)社长岗位之前,李学谦曾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国青年报社社长,从官员到纸媒,又从纸媒到出版业。虽然工作环境和身份一再发生变化,但他身上所肩负的使命始终如一——为青年、为儿童的成长谋篇布局。
李学谦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很多人总喜欢把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作为一种手段去标榜自己所作所为的现实意义。而他并不赞成这样,关于社会文化理想,他没有那么偏激,也没有那么执著。他只想脚踏实地去做事——给孩子出好书,让孩子受益。
童年就要保持生命的本真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童年本该是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岁月。然而,今天的孩子却未必能享受到如此纯粹的童年,竞争的压力过早地进入到他们的生命轨迹,直接导致了如今儿童心理的提前成人化。
在谈到这个较为沉重的话题时,李学谦也不免感叹“如今这些孩子的童年生活真的不如我们那个年代”,在他的心中,童年应当如同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那般欢乐精彩,而自己的童年正是如此。
生于1958年的李学谦自诩典型的“50后”,在“文革”的动乱中度过自己童年时代,可即便是这样一段劫难岁月,他却觉得难忘而快乐。这种快乐来源于对于时间的完全支配:“那个时候虽然物质生活不富裕,但我们拥有大把的时间,没有什么压力。”
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读书是李学谦最大的爱好——从《杨家将》《封神榜》等地摊连环画,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文学,酷爱阅读的李学谦每天都尽情地驰骋于自己的书海之中,“没有升学压力,因为处于一种特殊时期,我们甚至成了没人管的‘野孩子’,但也正是这样的环境给了我们无限的空间去释放自己。”李学谦笑道。
事实上,最让李学谦难以忘怀的不只是拥有时间的支配权,更多的还是那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即便今天,他已人到中年,回忆起那段岁月,依旧难以掩饰心中孩童般的兴奋:“几个要好的伙伴每天嬉戏打闹在一起,各种各样的花草对我们来讲并不陌生,甚至每种果子怎么由种子长出花,再由花结出果实的,大家都能娓娓道来,这些所谓的‘本事’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掌握的。然而这些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似乎很难在课堂之外了解到。”
李学谦回忆着那些无忧无虑的自由岁月——邻里街坊在一起,虽然贫穷,但却彼此关心、互相照顾。这段对于儿时成长经历的描述虽然言简意赅,却让我们看到了属于那个年代的童年生活——快乐,简单,自由。而反观当今的孩子们,大都被隔绝在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中,没有自己的伙伴群体,人和人之间交流机会屈指可数,童心消失地越来越快,童年的欢乐自然也远不及李学谦自己当年的体会:“就拿看书来说,我们的选择虽然不多,但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喜
好去读,而不是像现在的孩子,总是逃脱不了外界带来的种种压力,所以现在的儿童更需要一个空间来释放自己。”
莫让新媒体挤压孩子想象力
当然,现代儿童思想成人化以及童心童趣的缺失不能完全归结于混凝土楼宇的建筑,更是源于如今生活方式上的彻底改变。
相比以前儿童信息获取大多通过纸制读物的情况,如今新兴媒体的广泛普及导致信息传播渠道杂乱无章,包括儿童在内的受众群体自然也在不断扩大。信息的大量汇集与传播,使得信息分类的标准与界限趋于模糊。现代社会,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在丰富了儿童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在无形中给童真的孩子们提供了加速成熟的催化剂。
面对这样的大环境,身处媒体多年的李学谦表示当今社会缺乏媒介素养教育。“物质生活好了,孩子在有些方面过早接触了应该在成人阶段才接触的信息,他们精神上过早地踏入成年社会,这是孩子不可回避的现实。作为媒体,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怎样正确地解读、理解、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让他们在信息面前不至于迷失自己,也不会受到误导。”
除了对于信息接受的复杂化,儿童阅读媒介今昔相比,也有了巨大的改变。在不久前一个关于少年儿童微阅读现状的调研报告显示,利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终端上网的孩子已达47.9%,大约60.9%的孩子有了专属手机,其中,33.1%的孩子拥有智能手机。可见借助网络、手机等技术手段的微阅读,已经逐渐成为少年儿童阅读的“新宠”。但微阅读带给童心世界的负面影响,也不得不引起关注。“对于零到九岁的孩子,纸制出版物还是不可取代的。在没有成人陪伴的情况下,儿童不太适合过早地使用电子设备来阅读。一方面是对于视力不好,另一方面,没有经过选择、整理、加工的海量信息,对孩子的阅读品味会有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现在孩子获取信息确实越来越方便了,但这也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带来了影响,因为很多都是浏览式、碎片式的阅读,它不是一行一行、一页一页、一本一本地把书看完,特别是有些针对孩子的电子书,加入了太多互动的游戏性环节,也会影响孩子对于书本身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李学谦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工作之余,李学谦常去书店转转,他尤其关注儿童读物区,那些货架上、屏幕中播放的各种有声电子读物,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孩子们围着看个不停,他高兴于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但也隐忧不断:“基于现代科技的微阅读,往往声形并茂、图文并茂、画面感强、冲击力强,一旦沉迷其中,往往会挤压孩子们的想象空间。”从事儿童出版工作多年,李学谦深谙想象力是少年儿童最宝贵的财富,天马行空之际,蕴藏着令人惊叹的创造欲望。而这样的阅读方式“无微不至”地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答案,他们的想象力往往处于怠惰状态,“长此以往,创造力就被压抑了。”
为孩子精神世界打基础
“儿童读物首先要好看,还有就是要对儿童有好处,给孩子出书就是在做功德。”这是李学谦常说的一句话。
“关注儿童阅读,不应只是在‘4·23’世界读书日和六一儿童节才想到的事情,而应该是我们天天在做的事情。”李学谦直言。那么又是如何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进而使之变成终生习惯呢?父母正面的积极教育首先必不可少。“我们观察过很多,现在有些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家庭,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很多孩子阅读的起始年龄,从过去的四岁下降到两岁。他们从两岁的时候就开始在父母的陪伴下,有计划地阅读儿童读物,这些孩子差不多到五岁的时候,就初步形成了自我阅读的能力。”
除了家长以及社会加以引导之外,少儿出版业也应该有所作为。李学谦说,过去的少儿图书出版习惯于教育者本位,用成人社会的标准观察和描写儿童生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少儿图书的创作者要更加自觉地转换到儿童本位上来。“就拿《幼儿画报》来说,所有选题来自于读者的调查问卷,比如父母和幼儿园老师,看他们对什么比较关注,也包括一些小读者的意见。然后根据这些读者调查,我们印出样刊拿到幼儿园,看看小朋友们能不能听懂,是不是喜欢。”
2010年,中少社针对文化市场鱼龙混杂、内容水平和价值取向参差不齐的状况推出了“《儿童文学》纯净阅读大篷车”活动,在浮躁的文化环境中,努力推出正面、积极、具有教育和引导意义的文学内容。利用《儿童文学》影响力、作者资源、渠道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以大篷车送书这一亲近孩子、亲近校园的方式,通过实际行动促使优秀出版物更加深入少年儿童,带动全社会认识纯净阅读对儿童的积极影响,以文学魅力感染孩子,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帮助他们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成长为独立完善的个体。
2012年上半年,中少总社又相继推出了数十部原创幻想儿童文学新作。
阅读对于孩子来说,是学习的基础,是童心构筑的基础。优秀的儿童读物不仅能够提升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开阔他们的研究,作为孩子们认识世界的第一道窗,儿童读物更是肩负着帮助孩子们树立是非观念,为精神世界打下基础的重任。“一个人的阅读史也代表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这不仅是李学谦多年来的经验心得,更是激励他在儿童读物方面不断创新的动力,“要为今天的孩子打好属于他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底色。”
责任编辑 华南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7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