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疑难问题解决”研训课例评析(一)》,欢迎阅读!
![研训,古诗文,评析,疑难,语文](/static/wddqxz/img/rand/big_31.jpg)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疑难问题解决”研训课例评析(一)
走进语境 贴近词心
――黄华伟《声声慢》评析 瑞安中学 金晓涛 一、贴近词心:教学的重点
(一)学生学习古诗,所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怎样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这往往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重难点。 1.肯定
从《诗经》到清诗,跨越两千多年的时间,无数的诗人以诗言志,以词抒情,从宏观语境来看,朝代更替,时代之音不同,也影响着人们的情感态度。如盛唐气象,南宋悲音。 而且,不同个性的诗人面对同样的境遇,也会表现不同的人生态度。因此,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定林》中,王安石“罢官”后不是贬谪失意之悲,而是“在定林留恋往返的愉悦心情”。学生如答“凄凉孤独的心情”是不确切的。
同一位诗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同是抒发愁情,那其中的情感内涵,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李清照的愁。南渡前,赵明诚为求学、求仕,离家奔波,李清照内心的离愁别恨也 汹涌而至,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以“闺愁”、“闲愁” 为主,以《醉花阴》最为著名。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虽未直接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字里行间却处处渗透着这种感情。 南渡后以“家愁”、“乡愁”为重。由于国破家亡,生活的颠沛流离,因此她后期的词作多写其对国事的忧思和生活流落的痛苦,此期的词大多表现了一种“乡愁”、“家愁”、“国愁”,词的思想内容较前期也更加深刻,具有更深的社会意义。而这种“愁”跟南渡前相比就更深、更浓、更重。就如黄老师导入时所引的《武陵春》。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今天我们听的《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代表作,最能体现她无限悲愁的情感。因此,本课例的教学重点是探求愁情。对于词中的愁情,黄老师是读得很深的。他认为: 1.“愁”之复杂,主要包括生活境遇、悼念爱人、韶华已 逝、孤单煎熬等四个方面;
2.“愁”之深沉,主要包括以上四方面的凄苦、伤心、哀怜、凄惨等情感。
特别值得欣赏的是他抓住了末句“怎一个愁字了得”,比较巧妙地抓住这句在朗读上的不同重音来体现。这里的“愁”已不再是“愁”,不止是一个“愁”,而是比“愁”还要深沉的情感。 2.商榷
我以为,这样的解读还侧重于身世之苦、“家愁”,应该还要挖出乡关之思、家国之恨。且来看“过雁”这个意象。 “雁过也,正伤心”,为什么?首先是由于大雁是候鸟,北雁南飞,宣告了秋天的到来,于是一派万木凋零的残秋景象和一缕悲凉的秋愁袭上心头。但这不是伤心的主要原因。大雁从哪里来?北方。这“北方”二字一跳出来,词人的心思就飞向了北方的故国、家园。这是心之所向,情之所至。然而故国已沦陷,家园已败毁,当她的思绪再回到眼前时,那孤身漂泊、晚境悲凉的现实,使她更加感到凄凄惨惨了。她在愁苦无眠的《添字采桑子》中写道: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 江南雨是很美的,在余光中心里代表古典的中国。但是这里写出了国破之痛。 [2021年北京春招卷]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都抒发 。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参考答案] (1)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因此,在南渡后的李清照眼里,春花秋月往往都成了引起她乡思之愁、流落之苦、时局之忧的媒介。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入于其作,表现得沉痛乃至凄厉。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大雁的“信使”身份又引发了词人一连串更痛切的思念。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感情深笃,往昔常两地诗词赠答,传情寄意。“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就是当时李清照词中的名句。所谓“旧时相识”,引发了她对往昔夫妻恩爱生活的追怀;而再对比眼下空房冷寂、孤苦无依的情境,那就难
免雪上加霜、痛上加痛了。
如此看来,在“雁过”这瞬间景象背后,至少包含着至少包含着秋色凋零、故国沦丧、家园败毁、往昔荣华、夫妻伉俪、丈夫新丧、晚境孤苦等诸多象外之象,说它一以当十,
绝非虚言。(刘宏明《李清照<声声慢>之意象解读》)。 二、境与意会(苏轼评陶诗):贴进词心之途 1.肯定
什么是理解词人情感的最好途径呢?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走进语境。我们只有进入并遭遇她的语境,还原她所处的背景,才能较好地理解她的境感。语境,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条件系统,包括微观语境和宏观语境。面对某一语境,人都有自己的感觉、感受,这就是境感。我们“把言语者之言语所由出现的具体的时间、地点、交际对象、场合等可看做微观语境”,而“把言语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可看作宏观语境”。(王尚文语)走进诗人所处的语境中才能接近了解他想表达什么。黄老师很重视用各种方法带学生走进李清照的语境。
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他们的心灵高度地融合在一起,潜在地制约和影响了他们的感受。人们对微观语境的境感往往受到宏观语境的制约和影响。所以,黄老师在课堂初始阶段借《武陵春》带出了“愁”,并提供资料:“1127年金灭北宋。”这就是宏观语境。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3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