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精品教育文档》,欢迎阅读!
![教育,成因,学前,对策,行为](/static/wddqxz/img/rand/big_61.jpg)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一、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
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行为”进行了界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六种:(1)在心理学中,问题行为泛指那些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行为,一般包括那些使他人不可理解的行为及那些反社会的、破坏性的、分裂性的或明显顺应不良的行为。(2)指不符合社会规范并引发某种社会控制的行为。(3)指所有显著异于常态而妨碍个人正常生活适应的行为。(4)问题行为是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或班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5)问题行为是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6)问题行为是指给家庭、学校带来麻烦,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容易导致品德不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不正确行为。
二、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 (一)引起儿童问题行为的内在因素
Eysenck提出,遗传在学生的问题行为上产生的重要作用。
陈安福在《德育心理学》一书中,将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内因(不涉及遗传或生理方面的因素)概括为:(1)个性社会化过程迟缓、社会成熟度低、对学校、社会适应不良;(2)问题行为常由情绪紧张的心理冲突而产生和加剧;(3)问题行为的引起和加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许多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遭到挫折和失败的结果;(4)从小形成的某些性格弱点可能容易导致某些问题行为的产生;(5)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特点也可能成为产生问题行为的一个内部原因。
(二)引起儿童问题行为的外在因素 1.家长过多保护。
由于独生化的社会影响,子女在家庭的地位明显提高,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对子女普遍采取“过度保护”的养育态度。
1 / 3
父母总是注视着孩子,唯恐孩子发生意外,压抑孩子活动的愿望,易使孩子出现依赖、顺从、退缩等问题行为;一味地娇宠孩子,使孩子的欲望不断膨胀,易产生自私、任性、蛮横的不良品质。
2.家庭气氛不和谐,家庭教育奖罚不当。
家庭感情气氛是家庭气氛中最主要的方面,是家庭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的综合表现。不良的家庭心理与生活气氛是造成儿童攻击性行为、多动不安、违纪等行为及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三、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教育对策 (一)家庭教育的策略
1.对孩子的问题行为立即给予明确的结果。
孩子行为的后果不管是正向的或是负向的,父母都必须立即作出反应,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孩子不适当的行为。在这方面要注意以下两点:(1)后果要一致。后果一致性的概念是掌控孩子行为的关键。这包括要在不同情境、时间及父母之间的一致性。
(2)自然与合理的行为结果。例如下雨不带伞会淋雨,父母只需在安全的范围让事情自然发展。合理的行为结果是指违反社会法则的结果,例如走路这遵守交通规则可能受伤。当父母需要干预孩子的问题行为时,可以自己设计一套合理的行为结果。和孩子说明合理行为结果时,应该强调父母与孩子双方的权利与彼此尊重。
2.父母有效的命令。
父母应做好以下几点:(1)说话算话:当要求孩子做什么时,父母给孩子适当的反馈结果(包括正向和负向的),表示自己所说的是认真的。(2)父母不要用询问或请求帮忙的方式说出指示,要以一种认真的语气,简单明了地表达指示。(3)不要一次给太多指示。(4)确定孩子注意到父母正在给指示,确定双方有视线上的接触。(5)在给指示前先减少会引起分心的事物。
3.关注孩子,多倾听孩子的心声。
2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GiN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