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欢迎阅读!
试论“文而不文,俗而不俗”
“造语必俊,用字必熟,太文则迂,不文则俗;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要耸观,又耸听”。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对元曲的创作做出如此的要求。其“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更是引起了研究者的探讨与反思。将其分开来看,“造语必俊,用字必熟”是对元曲创作之语文规范的要求,倘若违背这样的要求则会出现“太文则迂,不文则俗”的尴尬。为了避免如此尴尬,则进一步提出了“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元曲创作总要求,同时更进一步指出,创作的元曲要“耸观,耸听”。在如此寥寥数字中,仅“文”字就出现四次。在不同地方出现的“文”字,其深层含义更是不尽相同。第一、二之“文”字,是承接“造语必俊,用字必熟”,是关于语文规范的“文”。第三之“文”字,同“俗而不俗”之第一“俗”字相对应,是曲作的立意,是创作者的心态。第四之“文”字,则同“俗而不俗”之第二“俗”字相对应,是曲作的风格。
何谓“文人心态”,在元代文人不受重视,处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尴尬境地。文人的不受重视,从而不得不走向市井之中,以文字来抒怀达意。在这中间就产生“传统文人心态”和“市井文人心态”。传统文人心态,是继承士夫文人的特质,“对现实、历史、人生的结合现实的独立思考,表现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境界。其次则俗在艺术形式上追求一种相对稳定、规范、圆融的艺术格局,并在艺术风格上追求一种与文人自身学识、修养、品味相合的文雅特质”,而市井文人心态,则是与之相对应的“体卑材小而以鄙俗为工,化丑为美,寓谐于俚,打破了传统诗词的高雅格局,把传统文学不屑一顾的世俗题材引进诗歌艺术,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精神一变而成为以世俗生活为嬉戏调笑对象的“娱世玩世”的哲学精神”。
“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要耸观,又耸听”。在元曲创作中,太注重传统文人心态,“造语俊,用字究”,则酸腐难懂,只耸观不耸听;相反的,只耸听而不耸观,则难登大雅之堂。“文而不文”,就是以传统文人心态去创作高雅的,而不是迂腐的作品;“俗而不俗”,就是以市井文人的心态去创作通俗易懂的,而不是庸俗的作品。故而,以“文而不文,俗而不俗”做曲作的总规范,以儒家“和”的思想,将散曲的创作规范在一个合理的区间之内,从而反映“语俊字熟”,既耸观,又耸听。
对于元散曲自有“俗趣”之说,其中并不乏高雅的,符合传统文人创作心态的,体现文人忧国忧民气质的忧怀之作。张养浩的【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
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山聚涛怒,为历史而伤,为百姓而痛;言情则坦荡裸露,出之肺腑。这种传统文人的感伤在五七言诗歌中是常见的,但是在元曲中却极为少见,这种借景怀古抒情,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如此正是,传统文人心态映在元曲作家身上的民族感伤情怀。同样的感伤,在无名氏【正宫·醉太平·堂堂大元】中却有着别样的趣味: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此曲语言质朴自然,辛辣明快,“造语必俊,用字必熟”。两支曲子都充满着传统文人那种对家国、民族忧思与感伤。但两曲创作立意不同,而表现出一雅一俗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
【正宫·醉太平·堂堂大元】总归是以传统文人的民族忧怀意识出发的,其俗中带雅,正是元散曲乐趣之所在。相反的,曲作的立意“庸俗不堪”,即使其运用华丽的语言,造语俊美,仍旧难等大雅之堂:
玉无暇,春无价。清歌一曲,俐齿伶牙。斜簪鬀髫花,紧嵌凌波袜。玉手琵琶弹初罢,怎教他流落天涯。抱来帐下,梨园弟子,学士人家。
此曲【中吕·普天乐】乃是杨维桢赐予歌妓“东平玉无暇张氏”的敷衍之作。其曲立意便是艳俗的,曲中更违背了“用字必熟”,此外曲中的放浪调笑,不仅显现了杨维桢对于歌妓的肆意态度,同时也降低了作者“学士人家”的身份和作品的文化内涵,实属媚俗之作。而同样是赠予歌妓的胡祗遹的【双调·沉醉东风·赠妓珠帘秀】却是另一番天地:
锦织江边翠竹,绒穿海上明珠。月淡时,风清处,都隔断落红尘土。一片闲云任卷舒,挂尽朝云暮雨。
以咏物之言,赞珠帘秀之风格品貌,“造语俊,用字熟,可看可听”。与杨维桢的【中吕·普天乐】对比来看,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周德清直指元散曲的创作要义,以“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概括与规范散曲的艺术特质。“文而不文”,以现实主义精神,立足于元代社会,将元代文人胸中的愤懑,指引于笔尖,从而以文人所特有的对家国之思,书写元代尤其是元散曲所特有的“俗之雅趣”。“俗而不俗”,散曲,其俗不仅在于散曲的题材、内容的俗词俚语,更是引导散曲家有意识的以世俗文学意识来进行散曲的创作,然更进一步指明在创作中要保持文人的特质,以避免陷入恶俗深渊。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GRj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