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故都的秋》美文片段赏析》,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故都的秋》美文片段赏析
作者:林 青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9年第03期
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想象不仅对于作者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三节“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有孩童似的“朝东细数”的动作?作者为什么要“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调动以往的知识储备,展开联想与想象,回答说:作者当时在杭州过着一种隐逸的生活。为再次饱尝故都的秋色秋味,作者特意不远千里赶到北平,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清晨起来,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槐树的落蕊,让他立刻就感受到浓浓的秋意和秋味。那寥廓旷远、魂牵梦绕的故都的秋的美景,让作者欣喜若狂,忍不住像个孩童似的“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这种对秋的近乎狂热的喜爱,与文章的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遥相照应,作者简直把故都的秋当做自己深深眷念的恋人,情愿减寿来挽留她,有这种孩童的举动就不足为怪了。 至于为什么要“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呢?学生受到前一个问题的启发,很快就展开了想象:牵牛花是秋天田野随处可见的一种花儿,朴实无华,毫不张扬。细细长长的花茎,喇叭似的花形,有蓝色、白色、紫黑色、淡红色等颜色。它们在秋风中摇曳生姿,楚楚可怜,容易引发人们深沉、幽远、萧索的感触来。作者尤爱静对着蓝朵,那是因为蓝是冷色调,更饱含秋的意境与姿态,与作者彷徨落寞的心境相契合,同时也与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的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相照应。
通过艺术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体会到了故都的秋色与作者的主观感情已合二为一,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课文倒数第二节写到“南国之秋……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这里用了一连串新鲜奇特的比喻,来说明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不同。可初读此句,有的学生忍不住笑出声来,表示很不理解,明明在写秋景秋色,可怎么又扯上了美酒、菜肴、动物呢?这不是离题万里吗?该如何激活这段文字,让学生体味到这串比喻的绝妙之处呢?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G5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