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婴儿心理学》,欢迎阅读!
1、Crohbach’s 阿尔法==克龙巴赫阿尔法系数
主试和幼儿园坐在小桌旁完成有关幼儿其他认知能力的测试。 主试故意表现出手指被夹着了
2、弄清什么是偏相关 什么是分层回归分析 3、前言:
亲社会行为指个体自发做出的使其他个体或团体获益的行为,亲社会的儿童被认为有更好的适应性并拥有更好地同伴关系。
由于亲社会行为对促进个体间的交往非常重要,研究者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展开了大量研究,但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趋势和性别差异迄今没有得到一致结论。
Eisenberg和Fabes在1996年对179项研究的元分析结果揭示了亲社会行为发展趋势和性别差异的复杂性:虽然亲社会行为的频率和年龄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但相关的程度因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变化;同样的,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也受任务类型及任务完成方式(他人报告、自我报告、自然观察)的影响。可见,研究方法的差异是造成结果不一致的重要原因,其中,评价者的不同是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对学前儿童来说,很多研究都在他评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对亲社会行为和儿童其他认知能力、气质特点以及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但是对于他评儿童亲社会行为,很少有研究关注不同评价者间结果的一致性,也没有考虑到评价者的不同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事实上,在少数几个涉及不同报告者对儿童亲社会行为评价的
研究中,也发现了不同评价者的分数间具有低或中等程度的相关。那么,不同报告者所评价的儿童亲社会行为,是否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性别特点,不同来源的评价和观察到的儿童亲社会行为表现间的关系模式是否会存在差异,又该如何解释上述可能出现的不同,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比较母亲和老师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评价:一致性和预测性》 研究假设:1、和已有研究类似,母亲和老师的评价间存在低或中等程度的相关;2、在母亲和老师的评价上,所揭示的年龄、性别特点有所不同;3、母亲和老师的评价与儿童在实验情境中表现出的亲社会反应可能有不同的关系模式。
方法
被试:3—5岁幼儿园儿童共98名,其中有效被试86名(同时获得其老师和母亲评价):3岁组29名(男13名),平均年龄42.45±2.54个月;4岁组29名(男15名),平均年龄54.10±2.70个月;5岁组28名(男14名),平均年龄63.43±3.25个月。
任务和程序:1、本研究中采用的是儿童移情和亲社会行为反应量表(母亲报告),共包括13个条目。首先对该量表完成了翻译,并通过预实验考察了条目的适用性及信度。修订后的量表在使用中表现出稳定的信度。量表由母亲完成时,克龙巴赫阿尔法系数(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由老师完成时为0.86。2、实验情境中儿童的亲社会反应测量 本研究中的实验情境改编自李丹、李燕等人采用的移情与安慰任务。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G1b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