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上海交通大学岩土工程学科》,欢迎阅读!

上海交通大学岩土工程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
葛修润院士领衔的上海交通大学岩土工程学科,特别注重学科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在岩石力学与工程(葛修润院士牵头)、土力学及地基基础(王建华教授牵头)、隧道与地下工程(黄醒春教授牵头)和岩土工程防灾减灾(陈龙珠教授牵头)方面形成了优势,研究团队充满活力,在产学研合作和国家及上海市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近年来,我校岩土工程学科引进了大量的高水平中青年教师,整体学术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在科研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发展,近五年来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14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1项,国家“863”项目子项5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项1项,博士后基金6项,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登山计划等重大项目10余项,以及上海市浦江学者、上海市曙光计划等人才项目各1项,并从上海建工集团、上海城建集团等企事业单位获得了2000多万元的科研经费。大量科研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共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获上海市育才奖和“曙光学者”称号各1人次。五年间,在国际岩土工程顶尖杂志“Geotechnique”、 “Geotechnical and Enviromental Engineeging-ASCE”、“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Soil Dynamic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等期刊上发表了50多篇高水平文章,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累计发表论文超过800篇,学科人均每年发表文章5.7篇,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行列。
目前,岩石力学与工程、土力学及地基基础、隧道与地下工程三个研究方向形成了优秀的研究团队,具备了以下特色和优势:
(1)岩石力学与工程:本方向在葛修润院士领衔下,具有学科梯队合理、教师学历高、研究内容处于前沿主流领域等特点。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岩石力学与大型岩体工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岩体工程的现场监测技术、方法及检测设备研制、岩石力学室内试验技术及设备研制、岩体初始应力场的实测与数值模拟分析以及新兴科学技术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在岩石力学与大型岩体工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方面,该学科带头人葛修润院士是我国最早将有限元法引入岩体工程的学者之一。自主研究开发了二维、三维弹、塑、脆、粘性有限元分析程序;位移不连续方法数值计算程序;三维流形元数值分析程序;提出了三维无界元及节理无界元,发展了节理元概念和模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无界元研究的发展。在大型岩石工程原位监测方面,研究开发了隧道与边坡变形监测及其快速反馈技术、钻孔三维变形监测新设备、数字化摄影测量系统等大型岩土工程原位监测分析系统。在岩石力学室内试验技术及设备研制方面,成功研制了电液伺服自适应控制岩石力学多功能试验机RMT-64试验机、砂固锚固技术、数字式全景钻孔摄像系统、结合CT扫描完成常温和负温下岩土破坏全过程试验的三轴加载专用设备。近年来,本方向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6项,负责承担了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上海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基金、日本政府高校国际交流研究基金、日本三井公司研究基金以及三峡工程等水利重大工程攻关项目30余项;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Rock Mechnics、《中国科学》等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3部;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4项。
(2)土力学及地基基础:该研究方向学科梯队合理、教师学历高(90%具有博士学位),研究团队从事饱和土力学特性与基础工程、非饱和土的物理力学
特性及其工程应用、土动力学与基础振动、软土地基复合桩基、岩土工程中的数值方法、地基处理和土体的损伤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其中部分成果在国内外相应领域处于领先水平。近年来,承担了科技部“863项目”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以及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上海市科委登山计划、曙光计划、国家博士后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和留学人员启动基金项目的研究。在Geotechnique、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等国际知名岩土工程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17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7部。
(3)隧道与地下工程:本方向研究梯队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78%具有博士学位),研究内容处于国际前沿主流领域。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地下工程稳定性及其数值模拟方法、裂隙岩体的应力与渗流特性研究、近距离地下穿越工程的施工技术及应用研究、地下工程原位监测及信息化施工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世界银行贷款咨询项目、上海浦江计划资助项目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以及北京地铁(奥运工程)、上海地铁工程、浦东机场工程、西藏南路大型越江隧道(世博工程)、上海市政工程等重大隧道与地下工程相关科研项目,研究水平处于国内同行先进行列,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2项。在国内外著名岩土工程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3部。
上海交通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具有如下优势和特色:
学术队伍结构合理,科研工作富有活力。在院士领衔下,由7个中青年教授为骨干,并配备有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已形成了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本学科教师78.6%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8名,占总数的28.6%,具有国外学位和进修经历的占50%。本学科1/3的教师具有正高职称,其中超过一半为45岁以下的青年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的优良科研环境和上海的经济发展势头也正吸引着优秀人才的继续加入。研究团队中拥有大批具有海外经历、高学历的青年学者,使得研究工作充满了活力,与国际学术交流密切。
研究方向紧扣社会发展脉搏,并在某些研究领域形成了特色。本学科的科研工作牢牢把握岩土工程的国际主流研究方向和前沿研究领域,紧扣国家、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脉搏,在进行基础性研究的同时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开展应用性研究。以三峡水库库底国宝白鹤梁古水文题刻水下保护工程为代表的古文物保护研究工作开创了国内岩土、水利领域文物和古建筑保护、修复研究的先河;地应力测量方面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的支持,岩土工程数值方法应用方面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在非饱和土、地基处理和复合桩基等方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人才计划的资助;在地下空间开发方面进行了现场监测、设备开发等多项研究,获得多项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上海市产学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以上研究领域已形成了本学科自身的特色,科研成果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均处于先进水平,已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北京奥运工程、上海地铁与磁悬浮工程、上海世博会工程建设等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科研环境良好,经费充足且成果显著。年科研经费达到1000万元以上。被SCI收录的论文持续上升,申报的专利数逐年增加,每年在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7~8篇。已成功组织了几次国内外的重要学术会议,得到了同行的积极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v6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