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张培基《英译中国散文选》读书报告》,欢迎阅读!
![培基,文选,中国,报告,读书](/static/wddqxz/img/rand/big_56.jpg)
从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探究翻译原理
这学期我读了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书中每篇文章都是汉英对照,并对本文的写作背景、翻译方法、语言难点等都做了一些注解和解释,使得阅读难度降低,同时能提升读者的英语水平。
张老毕生追求“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这点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颇深。例如,在《想北平》中,北平被译为Beiping,而不是Beijing,这是符合史实的,因为解放前,北京是叫北平的。总体来说,张老在遣词造句方面构造简单、凝练,通俗易懂,灵活地运用翻译技巧,译文流畅流利,并未偏离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本次,我主要讲张老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在汉译英中,“异化”是指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在夏丐尊 《中年人的寂寞》中“真正的朋友,恐怕要算‘总角之交’或‘竹马之交’了”,张老就采用了异化的处理方法,译为“Real friendship between two persons originates perhaps from the time of life when they were children playing innocently together”.在汉语中,“总角之交”和“竹马之交”均指幼年时期就交好的朋友,此处张老就翻得贴近中国文化,迁就汉语的表达方式。
此外,“归化”指在翻译过程中恪守本民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在《差不多先生传》中,原文是“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张老译为“Consequently, Mr. Cha Buduo kicked the bucket before an hour was out”. 在这里,张老将“一
命呜呼”译为“kick the bucket”这一俗语,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对外国读者来说理解理解比较容易。但是我有个疑问,这样做好吗?追根究底,kick the bucket是中世纪的一个死刑,类似于中国的上吊,不过对方是站在桶上而非椅子。虽然这个词组现在已经引申为死的意思了,但是我觉得不能滥用吧,差不多先生是被兽医医死的,想象他站在桶上上吊的样子,总觉得有点怪异,倒不如直接翻成died。
当读到柯灵的《巷》的时候,我觉得很美,如诗如画,江南的美妙不可言。但是当看到译文的时候,可能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看到这么平淡无味的文章,再对比原文,心里的落差是显而易见的,译文根本无法传达原文如画的意境。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在翻译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意义、文化的损失,这应该也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吧,比如,诗歌的英译。我想或许正是翻译的不可译性激励着众多翻译家和爱好者探究其翻译方法,如许渊冲提出了“三美”原则。
张老虽可谓是一代名师,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后来也有许多人去翻译这些散文。因为曾经在课堂上对比过两个版本的《落花生》,经过老师的讲解,张老的译文的不足之处还是蛮多的,所以我想与其他译文做个比较。通过对比,我目前发现两个不足之处。
第一,张老的译文有些不够简洁,比较冗长,其实还可以用更少的字来表达。如朱自清《背影》中“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张:I spent the first day in Nanjing strolling about with some friends at their invitation, and was ferrying across the Yangtse River to Pukou the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qG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