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视野下的石头意象

2023-01-18 06:39: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化学视野下的石头意象》,欢迎阅读!
文化学,意象,视野,石头
文化学视野下的石头意象

作者:霍美丽

来源:《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17

摘要:在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下,石头的天然亘古和粗糙坚固的自然特点,被赋予灵性和道德理想性文化特征。通过对石意象的解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国民的情感特征和传统文化的底蕴。

关键词:石头;意象特征;文化解析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1

石头,是天地间常见的一种事物。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它受到文人雅士和平民百姓共同的喜爱甚至崇拜,成为中国国民生活中雅俗共赏的一重要文化事项。人们把这种喜爱或崇拜之情抒发出来,物我为一凝注到了史载文本、口头传说、艺术品等各种作品中,本文即主要通过这些作品以石窥人,从文化的角度来展开分析。

一、立于天地之间,亘古不腐——沟通天人关系的灵性媒介

作为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石头形成于天地之间,并经久岁月之雕饰,这在传统天人合一的文化视角下,被认为是吸收天气之精气生成,是有灵性的事物;这种灵性,与其亘不腐古的性质相结合,使得它比起泥土、树木等其他事物,神秘性尤为强烈。石头成为世人顶礼膜拜,上天表达意旨,天人沟通的媒介和桥梁。如西汉汉武帝时就令人把石头立于泰山之巅,石头高高在上,直接天际,接受人们的膜拜(《史记·封禅书》),其神秘性相当明显。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就有三部提到石头:成就最为突出的《红楼梦》,原名即为《石头记》,就是讲女娲补天的弃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后以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经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西游记》中的具有人神交叉特性的主要人物孙悟空,即为一石猴,究其生成,乃为一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水浒传》中则为解决棘手而重要的最后一次梁山好汉的排序问题,作者用从地里挖出一个天帝已经安排好位次的石碣,来表达这是天意所使。在这三部作品中,石头的角色虽有所不同,但在沟通天人之关系方面则具有共同之处。这种传统,至今仍存在某些地区的社会民俗风俗中,如羌族人们就把他们心目中神圣的白石广泛地供奉在山上、屋顶和石塔内,中原至今也仍有人将泰山石敢当的石头砌在墙上或放在门口,用来达到辟邪镇宅或神灵保佑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历代记载的石头崇拜中,石头的求雨功能十分突出,如五岳皆触石而出云,扶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尚书大传》)、水旱为灾,鞭阳石则雨,鞭阴石则(《说郛·荆州记》),等等。即使在当代,很多地区仍有求雨石。以石求雨,主要就在于利用了石头的灵性。人们求雨之所以通过鞭石的方式,并且鞭阴阳石之所以具有不同的效果的原因,可能在于石头和雨水两者具有相反的特性,即石头是最坚固稳定的,水则是最流动不定的;并且晴则为阳,雨则为阴。鞭打招致对立特性的事物的到来,这是巫术的一种重要形式。1

二、棱角分明的外形稳固的形态——个性理想操守的审美体现

石头是自然之物,风吹雨淋之中形成了棱角分明的外形。和经过精雕细刻的光滑、华美、温润的玉相较而言,天然的顽石显得粗糙、奇绝和坚硬。这注定它不能成为廊庙之器,而成为一种在野的边缘物质。比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就是如此,贾宝玉虽含玉而生,但为一颗顽石化成,他实际上为真石头假宝玉,故来到人间以后,只能落了个为社会所抛弃,人才价值旁落的结局,这一顽石-灵玉意象,反映的是民间文化向庙堂文化的游离与解构”[3];另一部著名小说《西游记》也与之相似,石猴化成的孙大圣,刚开始个性鲜明,但后来被压于五行山下,寓意非常深刻。

尽管如此,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其坚(《吕氏春秋》),石头并不为顺应外界环境而改变自己,比较起其他物质,它有稳固的形态与坚固的机理。这种保持原来的自我,不求为人所改变的精神,引发了众多身世坎坷的文人的共鸣。如虞世基的徒然抱贞介,填海竟谁知(《赋得石诗》)和苏轼的坚姿聊自儆,秀色亦堪餐。(《寄怪石斛与鲁元翰》)中就都用石头来比喻人孤高自许、不同流俗、坚贞不移的铮铮傲骨。最著名的是宋代书画家米芾,则是闻名古今的第一石痴。《宋史-米芾传》记载:无为州治有巨石,状极丑,芾见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米芾拜丑石为兄,这与他的性格和遭际有关,米芾性格癫狂不羁,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世数困,人称米癫,而后米芾拜石之所以成為绘画家乐此不彼的绘画题材,在于其拜丑石的行为所体现的实际上是与以米芾为代表的士人孤傲狷狂的人格精神。

不规则无定形的丑石,能够引发人们艺术的想象力,从而被赋予艺术美个性美的欣赏价值。如郑燮借苏轼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干态万状,皆从此出言己所画石丑而雄,丑而秀也(《郑板桥集》);刘熙载也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艺概书概》)稳固的棱角分明的外形使得石头呈现出独特而复杂的美感,这些石头从其外形上看或奇倔、或挺拔、或正直、或高洁、或怪异、或嶙峋……而从其内涵来看,其豪放之美、清澈之美、古拙之美、狞厉之美、个性之美,尽在其中。石头也正是因此成为一门艺术。总之,文人欣赏的石头,是其自然而然的怪异、奇崛、丑陋与古意,文人独特的傲世不俗志气,凝注在丑陋浑朴具有个性之美的石意象上。 三、结语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gY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