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传统养生术》,欢迎阅读!
我国养生知识简介
养生学说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国医学第一部著作----《内经·素问》中写:“夫道者,年皆百岁”,就是说,懂得养生的人,可以尽其天处,也可以说,健康长寿在于养生。
养生不只是中老年人的事,实际上按着人生的生老病死的规律,要健康长寿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做起,青少年掌握养生之道,有利于有利于健康成长,有利于预防早衰,更利于为祖国健康的工作。
我国中医研究学者对我国的养生理论也经深入研究,总结出养生二十一字诀:勤运动,畅神志,慎起居,节饮食,适环境,练气功,辅药物。现介绍主要的基础知识:
勤运动 “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这是保持人体健康,不断更新的基本条件,而劳
动和运动则是保证人体代谢过程旺盛的极其重要因素。《吕氏春秋·尽数篇》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华佗进一步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畅,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现代医学认为“生命在于适度运动”,运动可以提高新陈代谢,使各器官充满活力,从而推迟各器官的衰老。经常运动还可以使体内许多激素活力提高,而使生命力更加旺盛。我国清代学者、教育家颜习斋曾说:“养生莫善于动”、“一身动则一身强”。
畅神志 养生学非常重视人的精神活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内经》强调在进行养生锻
炼时,不仅要练神形,而且还要练神。素有“善养生者内养”的养生思想。就是说,人能保持神志安宁,性情舒畅,即能少生病,身体健康:既便有病,亦较易治。在《素问·举痛论》中写:“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就是这个意思.
我国古代医学家和养生学家还都强调“养生莫若养性”,所谓“养性”主要是指道德耸修养,如理想、情操、精神生活,这种养性有助于排除私心杂念,不患得患失,不慕虚荣,使心胸开阔,以此而健身长寿。祖国医学认为:去掉私心杂念,保持乐观情绪、开朗性格、高尚涵养是延年益寿首要重要条件,是养生之之道的核心内容。民间谚语说的好:“乐者长寿”、“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笑口常开,青春常在”。
慎起居 《内经》总结上古寿命长的人长寿原因之一,就是“起居有常”。常者,有一
定规律并合乎常度,反之,如果“起居无节”便将“半百而衰也”。从现代一些长寿老人的经验看来,要抗老延年必须制定一套符合生理要求的作息制度,并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列宁曾说过:“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不论从事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的时候,切勿过度疲劳,应该劳逸结合。古代郑重学还十分重视睡眠,在一些郑重论著中,对睡眠的注意事项做了详细论述。宋代蔡季通《睡诀》中写:“觉侧而屈,觉正而伸,早睌以时,先睡心,后睡腿”,对睡眠的姿势做了较科学规定。
节饮食 节饮食也是养生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祖国医学认为:“饮食生民之天,活人
之本也,饮食是摄入营养,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的来源。合理的饮食应该是:“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也就是说,五谷杂粮为主食,蔬菜水果为付食,而鱼肉奶蛋仅为补充食品,不可超越五谷杂粮的为首要地位。饮食要有节制,不要太饱,易伤胃肠,以保持身体元气。所以“宁可锅里放坏,不可肚里硬塞”、“宁添一斗,莫添一口”的说法。 另外,鱼、肉、蛋食量过多,也会给人体带来危害,易患高血脂、冠心病等。经常吃吃蔬菜、果类,可以帮助消化和吸收,不仅有益于健康,而且还可以减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我国民间谚语说:“天天鱼肉,心胃难受:吃了青菜,一身轻快”、“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等等。
适环境 环境,一般指自然环境。人要健康长寿,就要适应环境。《内经》提出“天人
相应”,就是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人离
不开自然。
总之,我国传统的养生基础理论是以“天人合一”、“形神供养”、“阴阳协调|”、“整体”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养生之道的实践。
摘录《中学体育教材》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dM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