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欢迎阅读!
浅谈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忽视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前将小学阶段要学习的知识传授给幼儿。幼儿教育按照小学的教育教学模式,表面上看似使幼儿的智力得到了发展。但实际上,超前教育不仅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还会对幼儿后继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我们都知道刚会走的幼儿特别好动,喜欢到处看看、摸摸、碰碰······幼儿的天性就是好玩爱动,对任何未知的事物充满新鲜感,想要探索,想要发现。因为他们的身体处于生长发育的早期,身心都是极其脆弱的,任何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都会对其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心理学家指出,虽然幼儿的兴奋、抑制功能都在不断的增加。幼儿易兴奋,但抑制能力弱,其大脑及其身体的器官和组织发育不完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容易疲劳,这也决定幼儿不能像小学生那样集中精力,安静的坐下来学习。所以,教师对幼儿的要求过高,如注意力集中时间过长或长时间保持一种动作不变等抑制性要求,往往会造成幼儿高级神经活动紊乱,会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幼儿的生理条件没有达到成熟,以这种强制性的方式传授知识,短时间内多次重复,幼儿会记住部分知识。但是时间久了,部分幼儿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感到学习压力大,负担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以小学化的管理方式管理幼儿,不允许动,不允许说话,在老师“小手背背后,嘴巴闭起来”的口号下,将幼儿长时间束缚在教室,忽视了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的重要性,缺乏锻炼,会出现幼儿体质差、近视眼等问题,严重危害了幼儿的身体健康。
二、违背了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切实遵循保教结合的原则,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把“体育”放在第一位,就是要求我们要注重幼儿身体的健康成长。每天包括体育锻炼在内的时间不少于2小时。因为幼儿的身体正处于发育的重要阶段,应及时进行锻炼,保证身体健康。《3-6岁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明确规定幼儿在社会、语言、健康、艺术、科学等
领域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而这五大领域的教育目标就是要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要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将幼儿拘泥于教室,注重知识的学习,忽视游戏的重要性,忽视了幼儿在学习、游戏中的主体地位,背离了幼儿教育“保教结合”基本原则的行为。
三、对小学教育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幼儿教育应该让幼儿主动学习,愉快游戏,主动探索,快乐成长,应该顺应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幼儿需要为出发点”。但是幼儿教育小学化使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静静坐在教室里,学习拼音、汉字、算术等实体性文化知识。表面上看起来幼儿认识了大量的字,背诵了大量的诗,教师有成就感,父母心里高兴。实际上,这种以近似拔苗助长的方式传授知识,会对幼儿后继学习产生消极影响。第一,让幼儿过早感受到学习压力会淡化幼儿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失去学习的兴趣,学习压力过大会产生厌学、恐惧、害怕的情绪。第二,幼儿过早学习小学的部分知识,使幼儿的知识赶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要学的知识。当幼儿到了小学上课时,会出现这些知识我会了,我懂了的情况,养成学习不认真,不专心听讲,死记硬背,学习态度不端正等不好的学习习惯。第三,农村幼儿园师资力量短缺,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少,尤其是英语教师,再给幼儿上课时会出现英语单词发音不正确的问题。小学英语教师很难在短期内纠正幼儿发音习惯,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同时,这也会给小学的学校管理和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消极影响。第四,由于各个幼儿园进行小学阶段知识的传授程度不相同,导致入校新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要是按照基础好的学生讲课,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要是照顾基础差的学生讲课,基础好的学生又不注意听讲。第五,农村幼师中,转岗教师基数大,上课方式严肃,缺乏活力,会使幼儿对学习缺乏动力,缺乏兴趣。幼儿园教师给幼儿教授小学的知识,幼儿到了小学继续学习这些知识,这也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已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农村幼儿教育更加严重。小学化教育现象给幼儿的全方面发展造成很多不良影响,不仅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违背了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还会对幼儿后继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一方面是我国传统的文化、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和幼儿园本身存在一系列问题所致,作为幼儿教
师应该继续探索幼儿教育理论、方法,因地制宜、因园制宜,研究适合本园幼儿的教育方法,防止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才能还幼儿一个美好快乐的童年,才能使幼儿教育健康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aG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