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幼儿学前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2023-01-06 16:16: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新时期幼儿学前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欢迎阅读!
教育所,学前,应对,时期,幼儿
论新时期幼儿学前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

应对策略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科技文化实力的增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尤其是幼儿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强,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幼儿学前教育也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与此同时,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依然面临着新时期所带来的众多压力与挑战,为了使幼儿教育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作为幼儿教师当以“教书育人”为使命,以儿童为本,积极探索教育方法创新,寻求新的教育策略,以实现儿童在未来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幼儿学前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1. 小学化”倾向严重

幼儿教育的“小学化”是一种在教育上急功近利的表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尽早的学习知识,从而在未来的升学考试等场合中取得优势,为了迎合某些家长这种“望子成龙”的急迫心态,有的幼儿园便以“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为口号,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幼儿教育中加入大量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由于不符合幼儿的智力发展规律,这种超前的“小学化”教育往往伴随着教学方式的死板与强制性,在内容上以死记硬背的方式片面地追求教学的表面成果,而不注重儿童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和理解。殊不知这种所谓的“超前教育”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忽视了这一阶段儿童的注意力、自制力、理解能力等发展特征,反而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挤压了儿童在启蒙教育中的天性释放,扼制了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使幼儿学习产生了厌倦心理和抵触情绪。

1. 德育教育的诸多问题

幼儿教育中,不仅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建立,还应重视德育教育的开展,通过德育教育的实施,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幼儿园时期是幼儿形成良好习


惯和性格的最初阶段。教师需要认识到对幼儿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形成正确的“三观”。现阶段我国幼儿教育中,德育教育十分匮乏,并且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在教育中有着功利化思想,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中由于德育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教育,难以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量化考核,因此也未被有效纳入升学的测评标准,在功利主义的教育背景下,这样的德育教育难以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此外,德育教育形式单一,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偏重于说教,脱离了幼儿的实际生活,而这种成人化的说教往往语言平淡,缺乏说服力,不符合幼儿阶段的成长特点与成长规律,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不紧密

幼儿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同样也是幼儿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新时期,只注重学校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幼儿从出生之后,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家庭的氛围、家长的素质以及行为习惯,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也就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虽然教育的主体责任在于学校和教师,但很多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完全推给了学校,其自身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而且,有些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有着很大的问题,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缺乏对教育科学认知,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简单粗暴,甚至打骂、体罚等情况。这就需要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教师应当作为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桥梁,引导家长进行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通过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紧密配合,实现更加全面和理想化的教育目标。

二、新时期幼儿教学之策略

1. 明确学前教育定位,改变传统认识

首先要明确,学前教育不仅仅是要传授知识,更是要使孩子的天性获得释放,为未来身心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并培养其对于获取知识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体系与学习习惯,而不是一味的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知识的灌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符合幼儿教学科学客观规律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认识到幼儿教育的学前教育本质,落实教育部门对学前教育的各项要求。以此为


标准,重新安排学前教育要求,调整教育体系,把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育模式改进为追求多样化与自由化的教学模式,结合儿童的兴趣偏好,实施个性化教育以促进其各项能力的提高。

1. 重视德育教育,丰富德育教育形式

幼儿教师应当重视学前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增强德育教育意识,把德育教育纳入日常的教学计划。教师首先要确立正确的道德思想,树立德育教育理念,向儿童传递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肩负起德育教育的重任。在德育教育的方法上,应该摒弃传统的说教形式,使德育教育更加的生动、具体、形象,贴近幼儿生活,将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延伸,在比赛、游戏等活动中潜移默化的进行德育教育。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老师作为儿童的重要模仿对象,应当以身作责,使自己成为儿童的道德榜样,以自身的一言一行来引导孩子的行为习惯,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1. 增强与家长的联系,实现“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

建立学校与家庭的多元化沟通渠道,增强家长与教师的双向信息流通,一方面,与家长积极沟通和反映幼儿的状况,使家长和老师双方都能全面掌握幼儿动态,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向家长传递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做好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工作。可以采用社交网络、多媒体技术等手段,打破沟通交流的壁垒,实现学校与家庭全方位多元化的沟通。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如设立学校开放日等,促进家庭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增进亲子关系,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以“家校共育”的方式达成理想的教育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TB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