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行为主义理论、认知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欢迎阅读!
行为主义理论、认知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论在西方的外语教学理论中曾有着重要的影响。两者在实践中的应用有着各自的利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在现代教学中逐渐流行。
关键词:行为主义理论;认知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作者简介:陆菊芳,任教于江苏省苏州新区第二中学。
早期行为主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他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在新行为主义中有另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为代表,斯金纳(B.Skinner)在刺激与反应的联接中更强调“强化”的作用。他认为,要使学习成功,关键在于提供适当的强化,也就是:第一、通过提供正强化物或移去负强化物就可使相应的行为在长时间内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第二、通过强化的组合,我们又可塑造出较为复杂的行为。这就正如斯金纳所指出的:“把强化的组合按所需行为的方向逐次改变,就可能通过塑造过程的一些连续阶段得到极复杂的行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提供正强化物和减少负强化物。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认为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实际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这些应用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程序教学。至今这种由易到难,积极反应,及时强化,学习任务目标具体化并及其重视课程开发的思想还起着积极作用。
的方法在教学中有时是非常有效的,例如:记忆英语单词、做句型操练等等,只能反复练习,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但现在学生们的情况是这样的。首先,学生不必考虑“学什么”。每当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各科新书就会及时送到你的手中。书本就是要学的东西,既然父母和相当数量的教师只关心那些大家都必须学的东西,那么只好割舍自己的兴趣,任个性特长、潜质潜能消磨殆尽。自打背起书包上小学起,学习的程序就被固定下来,上课、听讲、回答问题、做作业、考试。成天吃别人嚼过的馍,那就不能品尝探索和发现的快乐。这并不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错,而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为追求分数过度运用行为主义强化理论,使学生形成接受式学习的惯性。致使有许多人都认为行为主义是一种过时的、落后的理论。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即使是在现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并不是完全过时的。
1927年,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Jean Piaget(1896―1980 )领导的一个小组开始进行儿童认知过程的研究,并取得了杰出成果,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学派另一位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国学者J.S.Bruner,他也是最早把Piaget的著作介绍给心理语言学界的学者。
六十年代中期,另一位美国学者J.B.Carroll在美国倡导认知论,他说:“在美国外语教学中如此盛行的听说习惯理论,在十五年前或许与当时的心理思想状况一致,但如今已不再符合新近的发展。对它进行重大修正的时候已经到来,特别是应当使它与认知学习理论的某些合理成分结合起来。”
到七十年代后期,特别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认知论研究更出现了新的动向和势头,一批很有建树的学者,如J.Anderson等纷纷崭露头角。Anderson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如《关于
思维图像表示法的论证》(1978),《认知心理学及其含意》(1980),《认知结构》(1983)等。1985年,他又修订并再版了《认知心理学及其含意》,对他早些时候的观点予以更新和发展。Anderson的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他成为这一学派当前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
认知心理学强调外语学习者的心理认知过程,认为外语学习是一种在错误尝试过程中的建构体系的创造性过程。认知论从开始就强调有意识的活动,智慧活动,理解、领悟。它强调“机体内部的活动”,(1)把学习看作是“包含许多积极心理过程的一种过程,而不只是简单的习惯形成”,它“重视学习者在语言使用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特别是在语法规则的学习方面。”(2)因此,这一理论比曾经盛行一时的行为主义理论及其教学法更少机械性,更符合人类学习的特点。
认知论研究包括心理语言学领域的方方面面。其中如说明性知识在记忆中的命题网络表示法,图示表示法,过程性知识的生成式系统表示法等理论,以及包括外语习得在内的复杂认知技能习得如何从有意识的规则为主的说明性知识学习逐步过渡到自动化处理过程的理论等,都是富有特色的理论,已引起广泛的兴趣和关注。 认知论是经历了长期过程发展起来的学习理论。它在解释包括外语习得在内的复杂认知技能习得的心理活动过程方面,对心理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独特的宝贵贡献。作为一种完整的系统化理论,认知论的实践意义是多方面的。认知论关于“输入处理和输出预处理”的理论也能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认知论把语言习得视为认知技能。它为描述如何提高学习能力提供了一种机制,有助于外语教学方法的发展和使用,比如如何在不同认知阶段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等。认知论在外语教学中应用包括以下几点:
1.要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出发传授新的知识。本族语是学习者共有的已有的知识,应在教学中广加利用,必要时可将本族语与外语作比较,以帮助学习者理解语言现象。没有必要排斥本族语。
2.要帮助学习者把新语言材料和他们本人的生活与经验联系起来,要选择最合适的真实的情景进行教学,反对那种只要机械的反应的情景,尽量利用非正式的偶发学习。
3.口、笔语是互相促进的,应该同时发展,以加强学习者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像听、读那样的接受性技能的训练应该先于说、写那样的运用性技能。
4.强调语法形式的功能性用途,不要单学语法规则,而是要学会运用这些规则来表达和交流思想。要避免死记硬背的方法(词汇教学除外)。
5.利用形象(实物、图画、示意图、流程图)进行教学。 6.注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多吸收他们参加语言活动。 7.根据不同情况使用归纳法或演绎法。
可以说,这些主张大都是被我国外语教学界所熟悉、所普遍接受和采用的主张,只不过实行中可能因地、因校、因人而有所侧重。
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建构主义使用的教学设计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于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
至于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以上三点,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
简单来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强调反复训练,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学生主动探索、研究为主,强调问题解决。前者可以称为“应试型”学习模式,而后者可以称为“研究型”学习模式--即现在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Jd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