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育儿经:家庭教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2021年,萧绍幼儿园,浙教版)》,欢迎阅读!
![自己,家庭教育,育儿,幼儿园,事情](/static/wddqxz/img/rand/big_122.jpg)
家庭教育——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近来,碰到租住在学校附近的一位学生家长,问其租住的原因,说是她的女儿虽然读初中了,但饮食起居还不会自理,“说得难听点,有时连吃饭也要外婆喂”。是呀,我们常常看到:早晨,许多学生家长背着书包,把孩子送进教室;傍晚,又早早等候在学校门口,背着书包把孩子接回家。有的家长中午时,还将午饭送到学校,喂孩子吃。这种情景比比皆是,屡见不鲜,似乎成了校园的一道道“风景线”。
在当今社会,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两个孩子,父母特别宠爱他们,在家里他们简直就是一个个“小皇帝”,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长大了,连基本生活也不会料理。如现在有些在校大学生,连自己的衣服都还不会洗,常常把一个月或更长时间换下来的脏衣服打包寄回家里,要其父母代为浆洗;又如被中科院研究生班劝退的东方神童魏永康;再如考上外地名牌大学,因无妈妈照顾退学复读的沈阳女孩。他们虽已长大,但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确,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毫无怨言地从小帮孩子料理生活,等孩子长大了,孩子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买什么车、购什么房,父母都代为规划、选择;甚至结婚后,儿女们的生活仍由老人照顾。网友以为这完全是父母之过,这样无疑折断了孩子成长的翅膀。
父母这样做,其实害人害己。我们人活着不是追求幸福生活吗?试想,这样苦苦为了孩子们的生活操劳一辈子,青丝染成白发,直至慢慢老去的人,会幸福吗?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能孝敬你吗?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孩子,是不具备爱心的,也不会解决任何问题,不可能成大事。家喻户晓的《咬奶头》的故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一位年轻母亲,见幼小的儿子偷拿别人家的针头线脑,不但对这种不劳而获的行为不批评制止,反而赞扬孩子“聪明能干”,最终使其滑向犯罪的深渊。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那就是“不劳而获,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育,故事中的母亲如能及时对儿子进行批评教育,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让孩子产生一种不劳而获的羞耻感,这样完全可以让儿子走上正道。
因此,网友以为,从小让孩子学会自己能做的、会做的事自己做,不乏是一种培养孩子学会劳动、热爱劳动、具有责任感与孝敬心的好方法。
首先,从小让孩子学会自己能做的、会做的事自己做,可以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劳动,使人的生活充实丰富。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劳动的生活即是劳动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的话深刻地阐明了劳动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生活即劳动,生活即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是促进孩子成为“社会人”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我们可以在幼儿时期有意识地教育孩子自己洗手、洗脸、刷牙、穿衣服等。教他们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绝不要全部让大人代劳。到小学阶段,孩子已经明白一定的道理,则可通过学校组织的劳动及必要的家务劳动,使他们懂得劳动的重要性。同时,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喜欢上劳动,主动参与到劳动中去,经受挫折和磨难,不断总结经验,继续前行,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劳动习惯,养成一种不怕苦、不怕累的吃苦耐劳精神,那是人生成长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Es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