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儿童文学的自在性》,欢迎阅读!
儿童文学的自在性
1、儿童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现代儿童文学观出现之前的儿童文学处于“自在”状态。
2、儿童年龄阶段的划分: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前期(11、12-14、15岁)、少年后期(14、15-18岁)
3、学前儿童文学:是以0~6岁的婴幼儿为欣赏和接受主体,为满足其审美需要,培养其审美情感,提升其审美能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文学。
4、儿童文学:一般是指适应18岁前未成年孩子阅读和欣赏水平的文学,其中包括一部分孩子可读和必读的楷模性文学作品。
5、婴幼儿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语言特征以及审美心理特点。 6、学前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
语言应浅显易懂;情节应生动有趣;结构应条理清楚;主体应具有教育性;内容应具有知识性。
7、学前儿童文学的婴幼儿特点:游戏性、趣味性、直感性、幻想性。
8、学前儿童文学的审美特点:快乐、稚拙、“荒诞”、质朴 9、儿童文学对儿童的特殊作用:
使儿童认识自然、认识和适应社会,并且认识自己;促使儿童语言、思维、想象和发展;帮助儿童学习道德规范,养成良好习惯,确定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游戏娱乐作用;
美育作用
10、儿歌:是适合婴幼儿听赏念唱、形体短小的歌谣。是婴幼儿最早接触、最易接受的一种文学样式。(动听的
韵律、浅显的语言、风趣的内容、口语化的风格)
11、儿歌被誉为“婴幼儿专用的精神粮食”。儿歌是最具有“人之初文学”意义的文体。
10、儿歌的功能:思维的拓展、智力的开发、语言美感的训练、视野的开阔、知识的丰富、语言的训练、道德情操的培养
11、明代吕坤编著的《演小儿语》,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儿歌专集。(至此,儿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3、清代又出现了《天籁集》。(进一步肯定了儿歌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称儿歌为“天下之妙文”)
14、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冠以“儿歌”的名称在《歌谣》周刊上发表。(从此,“儿歌”作为儿童文学的体裁名称沿用至今)
15、儿歌的主要特点:(论述题)
语言浅显,明白易懂;篇幅短小,主题单纯;具体形象,趣味盎然;节奏鲜明,好记易懂
16、儿歌的分类:根据来源:民间流传的儿歌、作家创作的儿歌; 根据内容:知识、生活、季节、游戏、讽刺、数数、绕口令、谜语、连锁、问答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母歌(听长者吟唱的摇篮曲)、儿戏(边嬉戏边念唱的歌谣)
17、民间童谣常见的特殊艺术形式和功用。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D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