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口述史料及其方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策略

2023-08-02 10:39: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口述史料及其方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策略》,欢迎阅读!
史料,口述,策略,及其,中学


浅谈口述史料及其方法在中学历史教学应用策略

口述历史是通过笔录、录音或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记录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不同于传统史学的文字记载,口述历史从亲历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出发探究史实,保存记忆。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现代口述史学在美国兴起以后,口述历史及其方法对中学历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教学模式的变革、教学内容的重新发掘等无不为中学历史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学习以及综合研究能力。



一、浅析口述历史及其方法

口述历史古已有之,文字和著史者产生之前,口耳相传是保存记忆的唯一方法,上古时期诸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传说皆是口述历史存在的印证,可以说口述史为人类文明史保存了最初的记忆。纵使人类进入文字时代,史书的编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口述的方式得以进行,无论是太史公的《史记》亦或是古希腊希罗多德的《历史、还是荷马的《荷马史诗》均将口述史料以及口述历史方法纳入其历史著述之中。



进入现代,随着阿兰·内文斯在哥大成立口述历史研究所并开始一系列口述史学研究以来,传统意义下将口述历史作为史学研究的辅助地位的态度渐趋改变,口述资料逐渐成为研究与写作历史的主要依据,成为还原历史真相,架构历史与现实的桥梁的关键一环,尤其在近代史的研究中,口述资料更因为其真情、真实、真感成为史家关注的重点,发挥了史学探源性的作用。不仅如此,传统史学活动通常是史学家在学院之内著书立说教书育人的活动,史学的专业性、针对性通常将普通民众拒于历史研究的城门,口述历史的引入则将历史带入寻常百姓家,亲历者的口传、普通大众的记录等都使得历史学科更加接地气,百姓历史主体意识在口述史学应用的过程之中也逐渐加深,同时这也有利于历史究从新的方向搜寻证据,纠正与补充以往历史研究成果,向公众还原最为鲜活的历史



不可忽视的还有口述历史方法给当今史学学习研究带来的巨大冲击。传统史学之下,史学工作者多是埋头于故纸堆找寻历史痕迹,探究历史规律。口述历史研究之下则要求史学从业者走出书本,走入社会找寻历史书写者将沉默已久的声音公诸于世。亲历者的找寻考察着史学者的专业视角,如何能在某一研究论题之下找寻最有说服力的记忆成为口述史学研究所面临的第一个课题;其次,口述史学的重要一环访谈则借助了社会史学的研究方法,史学者必须尽可能的经历研究对象的实际生活,研究对象进行对话社会研究中的个案调查、抽样调查、统计调查等也成为口述史学研究的重要路径。



所以,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口述历史都给当今历史学习带来了变革,学习者更加注重寻史、辨史,新的方法与技能的纳入也有利于增强历史研究科学性。同时口述史方法要求史学者熟练掌握现代传媒技术,录音、录像、转录等环节考验着史学者的实践技能。






口述史以其平民化的观察视角、科学研究方式、以人为本的研究理念逐渐改变着传统的历史教学,呼唤着中学历史教学界的改革。



二、略论口述历史在中学历史教学应用策略

(一)口述历史资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新课标的要求来看,当今已出版的口述资料丛书已经有许多适合应用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但基于口述史学研究的近时代的局限性,大多是集中于中国近现代史领域。这些资料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带来了史料学的变革,丰富了历教学内容,为中学历史教学注入史料的源头活水。



1、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悟历史

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因此为了使学生获得感官上的认识,教师必须要创设一种易于学生学习的情感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教材,提升学生的心理机能。口述资料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具有极强的时代代入感,恰当的口述资料的选取可以将学生带入历史的长河演进之中,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感悟中获得历史识。案例:在讲述《全面抗战》一课时,引入口述资料“19383月末,本该是部队发饷的日子,但我却没有领到军饷,反而接到命令:火速増援台儿庄。部队还没到达台儿庄,震夭的喊杀声就己经传来。台儿庄到处都是血,到处都是死人。孙连仲当时给我们的命令就是:死守台儿庄,台儿庄在你在,台儿庄不在你不在口述的当事人正是当时参与台儿庄战役的一名普通战士,从他的叙述中,可以看到战争的残酷,更能感受到中国军人誓死挥卫国王的决心。学生在听到送个故事的同时,很容易将自己代入其中,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冲锋的战士,正下定决心死守到底,从而很自然地就进入该课的历史学习的情境之中。



2、丰富历史教学史料,引导学生理解历史

传统史学研究范式下的历史研究成果是今人对过往历史的叙述,尤其注重精英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小人物的记述寥寥可数,阶级立场的主观因素,公众历史资料的匮乏等都局限了史料的获取,不利于史学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增强学生主动学史的意识。近现代以来由于战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历史资料的散佚都无法向学生还原历史的原貌,造成了历史知识以及诸多研究断层现象的出现。口述历史的引用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当今史学研究广度不足,历史教学内容缺乏生机与活力的现象。通过采访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从不同水平层次的人群的视野中探寻历史真相,多角度的看待历史事实对不同阶层民众的影响,可以说微观角度探寻历史细节增强了历史的真实可感性。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师生应该共同发掘历史新史料,从不同角度探寻历史进程,力求还原历史的本质。



(二)口述历史方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口述历史方法因其实用性、实践性、科学性越来越来越成为诸多学科的基础研究方法,其在中学历史教学应用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历史学科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0年版)》中国近代史板块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通过访问亲历抗战的老人,采访日军侵华罪行的受害者或见证人;通过访问、查参观等多种途径获得对近代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等方式来掌握获取整理日述史料的方法。这也与过程与方法目标中要求的掌握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相一致。口述历史方法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促使学生走出历史课堂,走社会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动态历史学习模式激励着中学生不断走入社会,挖掘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案例:在学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时,向学生布置采访1978年到2016年间农村经济改革变迁以及对农民的影响的作业,要求最终以书面的形式呈交并以录像的形式展示。



新课改催生着新的历史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作为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历学科应该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走出历史传统文献以及课堂教学的被动式接收学习模式,走进社会实践,从口述资料以及口述历史方法找寻历史教学的结合点,帮助学生直接体验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解读能力,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更好的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但是在口述历史应用过程中一定要始终把握适度原则,要在全面分析历史课标以及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做出正确的判断,何正确的将口述历史及其方法纳入到中学历史教学仍是一个需要长久探究的话题。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BA4.html

相关推荐